临汾新闻网讯 9月5日,一起变更抚养权的案件在尧都区人民法院河西法庭开庭审理。庭审中,案件的主角10岁的小花(化名)一直哭泣,拒绝和法官沟通。考虑到年幼的小花曾目睹过父母的冲突,父母离异后又时常逃课、离家出走,心灵可能受到创伤,庭审法官决定提请市心理卫生协会对小花开展心理咨询服务援助。
协会心理咨询师孙晓苗用心偶身心疗法快速与孩子建立了信任,在平等亲切的交流下,小花哭着向孙阿姨打开了心扉:“为什么世界对我这么不公平?为什么我就不能跟妈妈一起?”“父母离婚,孩子必定会经历心理创伤,父母需及时让孩子得到专业的帮助,让孩子学会接纳和释放自己的情感和情绪。”孙晓苗借助心偶工具,动态演绎,帮助小花找到行为背后的情感需求,重系与父母的亲情纽带。
如今,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已成社会共识,临汾市心理卫生协会不断优化对未成年人的关爱举措,提供“亲情连线”,开展心理健康辅导,培养未成年人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全人格。
为做好心理健康服务,近年来,市心理卫生协会积极参与社会心理服务志愿活动,为市残疾人就业服务中心、市看守所、市戒毒所以及市消防救援支队等部门定向开展心理赋能的服务活动。
残疾人心理是社会人群心理型中一个比较特殊的类型,由于存在肢体障碍,他们面临的困难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他们更渴望心理上的自我实现。从2020年起,该协会有的放矢地开展残疾人的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工作,提高了残疾人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
今年24岁的小刚(化名),虽天生手臂残疾,却一直有着顽强意志,初中毕业就开始工作赚钱。然而4年前的一场车祸,让他的心理机能受到严重影响。
“爷爷得了癌症,弟弟妹妹还小,家里经济困难,活的没了希望……”小刚在寻求心理咨询师赵蒲爱帮助时内心已经绝望。
“社会福利可解决小刚的生存问题,可工作对他而言,意义往往超越了维持生计层面更具有积极的心理调节功能。”赵蒲爱通过短焦加催眠的技术,让小刚与未来对话,重塑其精神系统,帮助小刚拿到丢失的那份“心”力量。
提高了“自我效能感”的小刚,参加了小儿推拿、家电维修、护工护理的技能培训,重新找到了工作,实现了自我价值。
现役消防队员的年龄结构普遍偏小,由于经常性、不间断应对突发事件,面对死亡的风险,特别是在出现人员伤亡的情况下或初次参与重特大抢险救援现场,大多数消防员心理健康水平会明显下降。
一位18岁的消防员,初次参加救援就看到了一个鲜活的生命在自己眼前逝去,从此活在深深的自责中,长久的情绪低落和悲伤。面对这个年轻小伙的内疚,咨询师田铮在倾听小伙的宣泄后,轻轻地对他说:“这并不是你的错,灾难是不可能预料的,事实是不可能改变的……”经过田铮细心的心理疏导,小伙渐渐从自责和内疚中走了出来。
从2021年起,市心理卫生协会的专家们就走进全市各基层救援队伍,为消防救援人员及文职人员建立了个人心理健康档案,为消防队伍的科学管理提供心理学依据,同时立足队员心理需求,定期为消防人员进行团辅,传授自我减压、调整心态的有效方法。通过伙伴式、榜样式、定制式的心理援助模式,把心理健康的理念融入到消防救援人员的工作和生活中,筑牢了消防救援人员的心理健康防线。
自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以来,市心理卫生协会在心理健康服务中,不断探索,持续优化,开展线下公益课程《幸福临汾开讲了》20余期,创建“临汾心理卫生协会”“临汾市社会心理服务”“临汾心理健康之家”及“临汾心闻”公众号,“临汾心理”“心理畅聊会客厅”抖音号等线上宣传阵地,逐步形成了系统化、规范化、可复制、可推广的机制经验。
记者 闫晏宏
责任编辑:畅任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