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今年37岁的郭师傅不慎从高处坠落,导致颅脑损伤、昏迷不醒,深陷生命危机。面对重重挑战,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二病区勇于打破常规,运用颅内压监测技术精准指导临床手术及药物治疗,不仅成功挽救患者生命,还为患者康复铺平道路,真正实现了“一举多得”。
郭师傅是一名资深瓦工,凭借好手艺撑起了一个家,不想厄运突然降临。5月中旬,他在帮人修建房屋时,从3米高的地方摔落在地,把脑袋磕出一个大“坑”,当场昏迷。由于伤势过重,所在县医院的救护车一路风驰电掣,以最快速度将其送入市中心医院急诊科。
时间就是生命,伤情就是命令。急诊科当即联系相关科室,第一时间为患者完善检查、紧急会诊。参与会诊的神经外科二病区值班医生刘启瑞经仔细查体和阅片后判断,伤者是重型闭合性颅脑损伤为主的严重多发伤,当务之急应优先抢救大脑。大脑支配着人的中枢神经系统,若不及时干预,脑疝一旦形成,会压迫脑部组织,致残、致死率极高。
郭师傅病情危重,生命体征极不稳定,手术指征、手术时机的把握及手术方式的选择显得尤为重要。“以往救治此类患者时,会结合患者病史、临床症状及相关影像报告,来推断患者颅内压是否增高,根据经验先开颅再行颅内压监测。”刘启瑞介绍,“此次,我们经过讨论,决定突破以往的常规办法,优先实施颅内压监测术,提前放置脑室型探头,通过实时动态监测颅内压力的变化,来决策手术方式、手术范围,作出对患者最有利的选择。”
大多数颅脑疾病均伴有颅内压升高,持续颅内压监测可精确反映脑受压、脑血流灌注情况,是目前公认的测量颅内压的金标准。有了这双“天眼”,神经外科二病区手术团队如有神助,依靠科学、精准的颅内压数值,紧紧抓住有利手术时机,成功实施了开颅脑内血肿清除术+挫裂伤失活组织清除术+去骨瓣减压术,最大限度地减少了不必要的治疗风险和神经系统损害。
术后,郭师傅转入心脑血管重症监护室。两个科室密切协作,依据颅内压变化的情况,及时调整和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患者平稳度过危险期,顺利停用颅内压监测后,转入普通病房进一步治疗。
医护团队的每一分努力与坚持,成就了患者的健康未来。患者的语言能力、肢体功能逐步恢复,不仅能够下地行走,还可以自主进食,让家属们一直悬着的心终于落地了。6月11日是患者出院的日子,家属激动不已地说:“这里的医护人员技术好、服务好,手术做得特别好、特别及时,让我们能够继续拥有一个完整的家庭。对于接下来的康复锻炼,我们也充满信心。”
在此例患者的救治中,颅内压监测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患者的“生命中枢”全程保驾护航。神经外科二病区主任程宇宏说:“此次,我们与心脑血管重症监护室紧密协作,达到了‘1+1>2’的效果。通过持续性地颅内压监测,最大限度指导手术方式、手术范围、围手术期治疗方案以及术中颅内压管控,更好地体现了个体化、精准化,同时可间断引流脑脊液降低颅内压,兼具监测和治疗的双重作用,有助于规避部分手术风险,提高了救治成功率,降低了致死率、致残率,不仅缩短了治疗周期,还极大改善了患者预后,实现了患者利益最大化。”
颅内压监测具有持续、实时、灵敏、准确、客观等特点,是观察患者病情变化、早期发现颅内压升高、判断手术指征、指导临床药物治疗、改善预后的重要手段,可应用于高血压脑出血、重度颅脑损伤、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颅内静脉窦闭塞性颅高压等多种颅脑疾病。
数字化、个体化、精准化医疗一直是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二病区不断追求的目标。此次,科室团队运用颅内压监测技术成功救治一例重型闭合性颅脑损伤患者,进一步提升了神经重症患者的诊疗救治水平,对提高患者治疗效果、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该技术的开展将为更多患者带来福音。
记者 李静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