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来,伸伸右胳膊。”“对,咱们握握手。”“好,试着下地走一走……”6月21日,在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二病区的一间病房里,副主任牟凌正忙着给69岁的患者侯大爷查体。侯大爷不仅能按照指令完成相应动作,准确、简短地回答一些问题,还能在家属的搀扶下下床活动。
看到侯大爷恢复“神速”,家属们长长松了口气。此前,侯大爷因左侧大脑胼周动脉闭塞,面临终身偏瘫、不能言语的风险,幸得神经外科二病区介入团队紧急实施的中小血管机械取栓术,通过精准介入、高效取栓,成功打通了闭塞的血管,为他争取到康复的时间和机会。
侯大爷的整个救治过程,可谓一波三折、困难重重。6月中旬,侯大爷突然不能说话,右侧肢体没有知觉、无法动弹,紧急送医后考虑缺血性脑卒中,但静脉溶栓治疗效果不明显、症状无改善。在当地县医院的建议下,侯大爷经绿色通道迅速转诊至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二病区。
侯大爷被送来时,距离发病已有4个小时。时间就是大脑,时间就是生命。牟凌立即带领科室介入团队,为侯大爷完善检查、明确病因,发现其左侧胼周动脉闭塞,这是引起肢体偏瘫、不能言语的主要原因。且肢体评级为0级,即无论受到多大的刺激,肢体都毫无反应、无法正常收缩。
一道大难题随即摆在了介入团队面前。“这种颅内重要功能区的远端小血管出现闭塞,会带来严重的神经功能缺损和生活质量下降。依照患者的病情,不及时开通血管,即使度过危险期,患者的语言、运动等重要功能也很难恢复,面临着完全、长期偏瘫的风险。”牟凌道出,“机械取栓术是当前有效的治疗急性脑卒中的技术,但大多应用于大血管闭塞。胼周动脉这种远端小血管直径小、路径长、血管迂曲,实施取栓手术往往难度较大、风险较高,给手术团队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更好改善患者预后、获得更优手术效果,是神经外科二病区一直不懈追求的目标。中小动脉血管取栓可做到最大限度的功能保留,牟凌带领科室介入团队不畏困难、全力而战。他们在最短时间内就患者病情、治疗方案、风险及预后进行全面分析、精准评估,在术中更是争分夺秒、密切配合,凭借丰富经验和精湛技艺攻克重重难关,利用取栓支架成功取出血管血栓,使闭塞的血管得到开通。术后造影显示,患者左侧大脑胼周动脉血流恢复正常,血管管腔通畅。
经过医护团队的精心治疗和悉心护理,侯大爷的病情日渐好转,恢复情况突飞猛进,肢体评级从0级逐步提升至4+级,超出了家属的预期。家属十分感激地说:“刚入院时,老人完全不能说话,右边身子根本不能动。没想到,经过治疗后,他能恢复得这么好,不仅能跟我们简单交流,还能下地活动。非常感谢你们,救回了老人的大脑,也救回了老人的幸福晚年。”
机械取栓术不仅要求手术团队具备扎实全面的临床经验、娴熟高超的操作技艺、临危不惧的挑战精神,还体现着一所医院在急性脑卒中急救、影像、检验、临床重症管理等方面的综合水平。市中心医院是国家高级卒中中心及筛查基地,神经外科二病区自2017年在院内率先开展急性大血管闭塞血管内介入取栓技术以来,截至目前已独立完成300余例,均取得了有效的治疗效果,帮助患者实现了良好的功能康复,积累了丰富的救治经验。
此次,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二病区介入团队向难而行,成功开展中小血管机械取栓术,在介入取栓技术方面取得了新进展、新突破。
“中小血管内介入取栓,往往要在极狭长、极迂曲的颅内动脉内操作,精细程度极高,对操作手术的医生有着非常高的要求。”牟凌说,“我们通过多年的经验积累,在技术上不断创新、不断突破,目前可常规开展这项技术,在此之前已成功开展多例,使得本来预后凶险的患者能够更大程度地得到更有效的救治,更好地改善预后,真正实现患者获益最大化,让此类患者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先进的技术服务。”
记者 李 静
责任编辑:畅任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