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坚守初心 “医”路前行

2024-08-20 09:58:06 来源:临汾新闻网  

  编者按

  他们白衣执甲,无数次与时间赛跑,无数个日夜执着守护,用实际行动践行救死扶伤的铮铮誓言。他们化身“天使”,舍小家、顾大家,是直面挑战的逆行者,是人民健康的守卫者,更是推进健康临汾的主力军。

  8月19日是第七个中国医师节,今年的主题是“崇尚人文精神,彰显医者仁心”。为广泛宣传我市优秀医师在全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所作出的积极贡献,本报特推出医师节系列报道,一起聚焦“白衣天使”背后的感人故事。


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一病区副主任李栋:

在“生命禁区”创造奇迹

 

  临汾新闻网讯 8月15日,市中心医院导管室里弥漫着紧张气氛,神经外科一病区副主任李栋身披铅衣,“负重”进行一系列高难度的精细操作,接连完成两台择期手术、一台急诊手术,为3名濒临险境的患者成功打通了“生命通道”。

  刚出手术室,又奔手术台,是李栋的工作常态。颅脑之内,方寸之地,神经血管纵横交错,每一台手术都是一次挑战,术中每一刀都关乎生死,他心怀仁爱、不畏艰险,一次次勇闯“生命禁区”,用温暖的双手托起无数鲜活的生命。

  今年3月,一名66岁的患者突然晕倒在地,紧急送医后被诊断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因病情进展过快、过于凶险,抢救机会渺茫。但家属不愿放弃,将最后一丝希望寄托于市中心医院,不想转院过程中,患者发生呼吸、心跳骤停,全靠家属一路人工呼吸才硬撑到医院急诊室。

  生死之间,分秒必争。李栋和医护团队以最快速度护送患者完成相关检查,明确为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这是一种非常危险的脑血管病变,若不及时进行手术治疗,可在极短时间内引起严重的神经系统损害甚至危及生命。但是,患者心功能很差,给手术带来很大困难和风险。

  “不做手术,希望全无;做手术,可能会有一线生机,我们会尽最大的努力,将治疗中的风险降至最低……”就在家属深陷绝望、茫然无措之际,李栋情真意切的话语、专业全面的分析给了他们些许信心和安慰。家属毫不犹豫地作出选择:“我们相信你们!你们尽力去做,无论什么结果,我们都能接受。”

  家属的信任与支持,给了李栋搏一把的勇气和底气。无影灯下、手术台上,在神经外科、导管室、麻醉科、心内科等多学科团队的密切配合下,他凭借精湛技艺克服重重难关,在结构复杂、路径迂曲、管径纤细的脑血管中找到正确的方向,有惊无险地完成“拆弹”任务,再次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最令李栋感到欣慰的是,经过及时抢救和治疗,不仅保住了患者性命,还大大改善了患者预后。患者的各方面情况日趋好转,从入院时的昏迷不醒到出院时的神清语利、活动自如,恢复之快超出了家属预期。此后,每每来复查提及这段经历,患者和家属都很庆幸当时选择了市中心医院,并由衷感谢李栋在危难之际的仗义施救。

  直面死神,挑战极限。20年来,李栋一直行走在“刀锋之尖”,不知经历过多少次这样惊心动魄的“生死交锋”。每次看到患者脱离危险、恢复健康,得到家属的认可与感激,他都会发自内心地感到高兴,真切感受到这份职业所承载的神圣使命和无可比拟的价值。

  “成为一名医生,是我坚定且无悔的选择,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李栋说,“作为一名神经外科医生,摆在我面前的是一条漫漫长路,唯有持续奋进、勇攀高峰,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为更多生命驱散病痛阴霾,才能不负这一袭白衣的荣光。”

  记者 李 静

市人民医院新生儿科主任温荣华:

做新生儿的“好妈妈”

  8月15日下午3时,市人民医院新生儿科主任温荣华麻利地穿上隔离衣,换上病区专用鞋,戴好帽子和口罩,仔细地洗手消毒后,走进了新生儿病区。

  “我们收治的许多患儿都是以危重症和早产儿居多,他们器官发育不成熟,病情变化快,我们需要倾注更多的关注,才能保护好这些脆弱的新生命。”温荣华说。

  在安静的新生儿病区,30余个新生儿躺在温暖的保温箱内。温荣华走上前,细致地检查患儿的肤色、呼吸和精神状态,查看心电监护仪显示的参数,并与主管医生沟通病情和治疗方案。自从2016年成为科室主任后,为了守护好这些小生命,不管是每周的休息日还是国家的法定节假日,她都雷打不动地来病区,看到宝宝们一切平稳,才能放下心来。

  “孩子是父母的心头肉,父母把刚出生的孩子托付给我们,就是对我们的信任。辛苦些不算什么,我们唯有全力以赴、排除万难,还他们一个健康的小天使,才能对得起这份信任。”温荣华表示,新生儿科医生风险高、压力大、责任重,尤其是每天面对这些娇嫩、不会说话的新生命,医生需要付出更多努力,以极致的耐心、爱心和责任心帮助他们度过生命中最为虚弱的这段时光。因此,新生儿科医生也被患儿家属亲切地称为“代理妈妈”。

  近年来,早产儿发生率逐年上升,温荣华带领新生儿科全体医护人员积极探索新技术、新业务,陆续开展了新生儿PICC(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脐动静脉置管、新生儿脑电监测、新生儿NO(一氧化氮)吸入治疗持续性肺动脉高压、新生儿亚低温治疗等技术,在危重新生儿救治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尤其是超早、极早产儿及超低、极低出生体重儿的系统化管理,成功救治了最小胎龄为26周的超早产儿静静(化名)。

  “去年12月的时候,我们收到产科的求助,说是一名26周的孕妇马上要生产了。我们新生儿医护团队马上前往产房,随时准备救治。”温荣华回忆道。静静出生时呼吸困难,出生体重仅有1.08千克,由于各个器脏发育极不成熟,极易引发肺出血、颅内出血等多种并发症,生命岌岌可危。

  新生儿医护团队在产房对静静紧急复苏,进行保暖、呼吸支持等抢救措施,之后迅速转入新生儿病区。由于患儿出生时存在严重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治疗团队立即进行机械通气、脐静脉置管、抗感染等治疗,密切监测血压、血氧、生命体征及血气等。为更好地救治静静,团队详细制定每日诊疗计划,并依据病情变化,实时作出精细调整,最终历经66天治疗后静静痊愈出院,出院时各项生命体征平稳,生长发育良好,体重增长至2.05千克。

  出院后,静静母亲给新生儿科手写了一份感谢信:“是你们用高超的医术创造了生命奇迹,拯救了一个家庭的希望,这封微不足道的感谢信略表一下我们真挚的谢意。”

  “患者及家属的肯定鼓励就是我们前进的动力。”温荣华表示,“医学科学日新月异,我们要把昨日的‘制高点’,当成今天的‘起步线’,持续探索,不断创新,进一步提高危重新生儿的救治水平,当好‘代理妈妈’,呵护孩子们健康成长。”

  记者 王德政


市第三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主任侯林卿:

让更多人在家门口治好病

  “大娘,你的关节肿胀消下去了,情况一天比一天好,继续保持。”“大爷,来活动活动膝盖,我看看恢复得怎么样?”“阿姨,你这个贫血情况还是很严重,要多吃一些牛肉,多补充蛋白质。”……8月16日是市第三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大查房的日子,一大早科室主任侯林卿在和值班医生完成交接班后,便带着听诊器、血压测量仪,和科里的医生护士开始查房。

  每到一张病床前,侯林卿都会详细询问患者病情和身体状况,然后仔细进行查体,叮嘱注意事项,并根据患者病情变化,指导主管医生下一步的治疗。每完成一次查体,她总会细心地用免洗消毒液进行快速消毒,预防交叉感染。细致的查体、温馨的关怀、亲切的言语,让患者如沐春风。

  侯林卿从2007年开始就将全部精力投入于风湿免疫病的临床诊疗与研究中,为了让更多人在家门口看好风湿病,2022年,她以国内访问学者的身份赴北京大学医学部所属医院进行为期一年的脱产研修,对风湿免疫疾病的诊断治疗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治疗各类疑难杂症更加游刃有余。

  “快来楼下停车场,有个病情严重的患者被家属从村里拉过来了,现在在车上。”今年5月4日8时左右,侯林卿接到了医院保安打来的电话。她一刻不敢耽搁,赶紧跑去一看,只见一名患者躺在车上,全身关节肿得像面包一样。该患者54岁,看上去却像个风烛残年、生命垂危的老者。

  “大夫,我丈夫去年11月因关节肿痛,我们去省里医院看过病,诊断为类风湿,今年2月病情又恶化了,去县里医院治疗也不见效果,都在家里躺了两个多月了,一看见饭就恶心,一吃就吐,亲戚有在这治好的,建议来这再看看,您瞅瞅还有救吗?我们家经济条件不好,没希望的话就不治了。”家属哭着介绍情况。

  侯林卿听完后冷静地进行初步查体,发现患者呈现严重的贫血貌,口腔黏膜舌部有多个白色斑片,咽后壁有痰痂,多关节肿胀有压痛,同时合并全身重度水肿。她结合经验初步判断:病情是由类风湿关节炎引起,进食困难与口腔黏膜菌群失调及真菌二重感染有关。心中成竹在胸,于是她果断将其收治入院,边查边治,加强口腔护理,完善检查排除恶性疾病,应用生物制剂强化原发病治疗,进行输血、营养支持改善其身体各项指标,同时不断进行心理疏导,帮他建立战胜病魔的信心。经过19天的艰苦治疗,患者多关节肿痛缓解,食欲及吃饭恢复正常,最终站着走出了医院。患者感激地说:“要不是因为一双儿女还小,我都不打算治了。当时我和家人都绝望了,多亏了侯主任妙手回春,把我从鬼门关拉了回来。”

  去年,侯林卿带领风湿免疫科开创了“类风湿关节炎慢病一体化”诊疗服务模式,入院前有专人陪同办理手续。住院期间,围绕“强达标,深缓解”的目标进行规范治疗,通过健康宣教让患者了解慢病管理理念,学会手指操。出院后一周,主管大夫主动随访,指导督促用药及功能锻炼。1个月后进行门诊随访,主管大夫指导调整方案。这一模式通过提供全方位、系统化的医疗服务,有效控制了类风湿关节炎病情进展和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治疗效果。

  记者 王德政

市急救中心急救医师刘丹:

飞驰在路上的“绿衣天使”

  “市区迎宾大道立交桥上发生车祸,有人员受伤。”

  “收到,马上出发!”

  8月15日23时,当大多市民已进入梦乡之时,市急救中心急救医师刘丹依然奔波在救人路上。对她来说,院前急救从接通“120”电话的那一刻就已经开始了,为了生命必须分秒必争、冲锋在前。

  随着救护车一路疾驶,刘丹和同事火速抵达事故路段,只见现场一片狼藉,情况比此前了解的更严重,三车连环相撞,6名司乘人员皆有不同程度的受伤。她凭借经验沉着应对,迅速打开随车携带的急救装备,逐一评估伤者的意识状态、呼吸、脉搏和出血情况等,依据伤情轻重采取不同的急救措施。

  两名受伤较轻的车主坚持要留在原地处理事故,刘丹和同事将其他伤者送入医院进一步诊治后,因放心不下二人的安危,又一次返回事故现场评估其身体状况,并再三叮嘱要尽快去医院完善相关检查,以避免出现迟发性的病症。

  此时,夜色愈发深沉,值班电话却接连响起,心脏不适、消化道出血、急性脑梗塞……车不停、人不歇,一直忙到16日凌晨3时,刘丹又接到一起长途转运任务,一名多发骨折患者为得到更好的医疗救治,要转至省城某医院,但他的血压持续处于不稳定状态,给3个小时、200多公里的路途带来很大挑战。

  对于身经百战的刘丹而言,这并不是难事。她从医8年,加入急救队伍1年多,累计参与院前急救任务600多起,在急危重症患者的长途转运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一路上,她紧盯心电监护仪,及时处置各种细微的险情,极力保持各项指标的平稳,将患者安全护送至指定医院。

  从夜色深沉到黎明破晓,再到烈日当空,待刘丹风尘仆仆返回市急救中心时,早已过了下班时间。在10多个小时里,连续出了8次任务、救治了10余名患者,她不由感到精疲力尽,虽然脸上写满了疲惫,但眼中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自从穿上这件代表急救的绿衣,我就一刻不敢松懈。每次看到患者在我和同事的努力下转危为安,心中便充满了职业成就感。”刘丹深有感触地说,“院前急救工作充满了许多未知与挑战,日常出诊的不确定性、疾病发生发展的多样性、长途转运的风险性,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我的应急、应变能力。在一次又一次的出诊中,我成功化解了各种各样的紧急情况,挽救了一名又一名患者的生命,更深切感受到自己作为急救医师的使命担当。”

  急在分秒之间,救在生死边缘。当“120”电话铃声响起,刘丹又一次抓起急救箱、冲进救护车,风驰电掣般驶向目的地,竭尽所能为患者争取宝贵的救治时间,让院前急救服务有速度、更有温度。

  记者 李 静


市妇幼保健院 儿童医院儿童耳鼻喉保健科主任郝智慧:

用医者仁心守护患儿健康

  “郝主任,这几天带孩子去水上乐园和游泳池玩,结果今天孩子说耳朵疼,您给看看。”

  “郝主任,孩子睡觉老打呼噜,去其他医院检查说是顽固的腺样体肥大,我想让您趁着暑假赶紧给他进行手术治疗。”

  …………

  近日来,在市妇幼保健院 儿童医院儿童耳鼻喉保健科,带着患儿前来找保健科主任郝智慧就诊的家长络绎不绝。家长们都说:“郝主任看病很实在,他给孩子看病我们放心。”用最实用的办法、最好的技术、花最少的钱,最短的时间里帮助孩子解除病痛重拾健康。这是郝智慧从医18年来一直坚持的治病救人理念。

  8个月大的男婴明明(化名)出现了慢性咳嗽,嗓子一直呼噜呼噜的,喉咙的痰一直咳不出来,还出现了高烧不退的情况。家长急坏了,带着孩子前往西安、太原看病,但都因年龄太小、风险太大未能实施手术治疗。面对这一棘手情况,郝智慧用咽部涂药刺激咽后壁引起咽反射,孩子直接吐出来一大盘子痰,高烧也很快退了下去。随后,他又采用咽部涂药的方式进行后续治疗,仅三天工夫,明明便恢复健康。明明的母亲感慨道:“没想到折腾了半个多月,跑了好多家大医院没能看好孩子的病,在郝大夫这里用这么简单的法子就治好了,还没花多少钱。”

  同样是8个月大的女婴芳芳(化名)因中耳炎导致出现流脓,辗转多地治疗后依旧高烧不退。郝智慧仔细诊断病情后,采用鼓膜穿刺疗法,将中耳腔里的脓液引出。消除了中耳的病灶后,芳芳很快恢复了健康。

  郝智慧说:“我们在规范化治疗上狠下功夫,广泛使用简单实用技术治疗常见的儿童鼻炎、鼻窦炎、扁桃体炎、喉炎、外耳道炎、中耳炎以及慢性咳嗽、睡眠呼吸暂停、扁桃体肥大、腺样体肥大等疾病,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近年来,在郝智慧带领下,儿童耳鼻喉保健科陆续更新了耳鼻喉综合治疗台、睡眠筛查仪器、低温等离子手术系统等先进设备,对于治疗儿童耳鼻喉各种常见病、多发病更加得心应手,科室的人员力量和技术实力有了质的飞跃,年门诊量也突破了一万人次大关。

  “要让患者满意,不仅要靠精湛的技术,更要有高尚的医德。即使很多患儿有手术指征,我们也会先建议家长带着孩子进行保守治疗、用上一疗程的药,如果用药实在缓解不了病情,下一步才会考虑用手术治疗。这样能有效保护患者权益,避免过度治疗。”郝智慧介绍,“病人通过积极的保守治疗后,症状大多可以明显缓解,需要手术治疗的仅占科室总检查人数的5%左右。我们愿以医者仁心筑起康复之路,让更多的患儿重新享受‘耳聪、鼻畅、咽喉爽’的健康人生。”

  记者 王德政


市中心血站质管科主治医师任义东:

一心守护血液安全

  在临床上,每天都有许多患者亟须血液救治,一袋爱心血液需要经过层层把关。在市中心血站,有一群被称为血液安全卫士的人,他们常年隐身幕后,为保证采供血安全默默奉献,任义东便是其中一员。

  任义东是血站质管科的一名主治医师,主要负责血液质量安全管理工作。8月16日,一走进质管科的实验室,便看到任义东正在详细记录各项检测结果,严格填写相关的报告单和检查记录。他说,这是血站工作的重中之重,任何一个细节都不能马虎。

  此前,任义东曾在体检医师岗位上工作10年,每天跟随流动采血车“上山下乡”,风雨无阻地进企业、进高校、进村庄等,慎之又慎地做好献血者征询、登记、体检等各项工作,同时承担着无偿献血宣传与招募的重任。这段经历,令他深切体会到每袋血液的来之不易以及临床用血安全的重要性。

  从采血一线来到质管岗位,任义东积极迎接新挑战,主动融入新角色。他的手边,总是放着几本与质量管理体系相关联的文件或是涉及采供血环节的操作规范。

  “这些文件是保证血液质量安全的基础。我们参照国家标准和相关办法,制定了详细、严谨的操作规程,建立了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进一步强化血液全链条管理,确保其中每一项操作都符合国家规定标准。”任义东说,“从血液采集、成分制备、血液检测到血液储存、运输与发放等过程,环节多、涉及面广、过程复杂。而血液质量管理,正是通过梳理排查可能存在的风险点,制定预防措施,不断优化流程,确保血液安全。”

  根据血站安排,任义东和同事会对本站使用的关键物料进行抽检,定期对血液成分质量、环境卫生、关键设备等进行监测,确保采供血的物料、设备、环境皆符合工作要求,从源头把好血液质量关。同时,为确保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他们通过定期开展质量管理体系文件评审修订、组织全站内部质量审核、召开质量分析会等方式,将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为献血者和用血者提供了更可靠的保障。

  “与直面患者的医师不太一样,我们血站医师在用另一种方式践行‘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的誓言。”任义东动情地说,“奉献血之温度,传递生之希望。这份充满爱和希望的事业,让我深知生命的宝贵、血液的珍贵。我将带着初心继续前行,用热血和奉献传递医者仁心,当好献血者爱心路上的护航人。”

  记者 李 静

     

责任编辑:畅任杰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