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奶奶,我来给您量血压了。”
“爷爷,血糖控制得不错,一定要按时吃药。”
“有什么不舒服的地方,随时给我打电话!”
1月10日7时许,迎着清晨的第一缕阳光,襄汾县南辛店北关村大学生乡村医生丰童辉拎着简易的“行医箱”,快步穿梭在熟悉的乡间小路上,为慢病患者、行动不便老人等重点人群提供上门服务。
丰童辉手中拎着的“行医箱”,实际上是一个黑色女士布包,麻雀虽小、五脏俱全,里面装着听诊器、血压计、入户随访登记本等。虽然包身满是岁月的痕迹,五金和边角早已磨损得斑驳不堪,但她视若珍宝,只因这个“老古董”见证了奶奶贺玲兰40余年的村医生涯。
北关村共有350余户、1500多人,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留守老人和儿童较多。此前,贺玲兰是村里唯一的医生。自打丰童辉有记忆起,便经常看到奶奶背着这个包四处出诊,不管刮风下雨,还是夜半三更,只要患者有需要就随叫随到。“奶奶常跟我‘唠叨’,这么大的村子,也没个学医的,将来老百姓看病就难了,你以后一定要学医。”丰童辉说,受奶奶影响,她坚定了学医的理想,在高考时毫不犹豫地报考了医学院校和临床医学专业。
在新冠疫情防控时期,大专毕业在家的丰童辉看到奶奶身为村民健康的“第一道守门人”,所承担的工作十分繁重,便主动来村卫生室打下手,积极参与信息录入、核酸检测、人员摸排等工作。同时,她切身感受到,基层百姓对优质医疗的迫切渴望,为此不断强化自己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顺利通过了专升本考试,来到湖北科技学院医学部进一步深造。
丰童辉读本科期间,贺玲兰常常打来电话关心她的学习进展,并叮嘱她学成之后一定要回到村里,继续服务乡亲们。有些乡亲不解,孩子去经济较为发达的南方城市读书了,为啥不让孩子留在那边考个好医院。贺玲兰却说:“咱们村需要年轻有知识的村医,是金子在哪里都发光。”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去年3月,根据国家、省、市相关政策,我市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大学生乡村医生,已经毕业的丰童辉第一时间报名备考,经过初审、复审、面试、体检、考核等一系列严格筛选,又顺利通过岗前培训、取得相应资质后,正式成为一名注册在岗大学生乡村医生,并分配至她无比熟悉的北关村卫生室。
丰童辉走马上任,最高兴的人莫过于奶奶。贺玲兰激动地在村里逢人就说,“我孙女来接我的班了。”起初,奶奶担心村子较大、人口较多,丰童辉不清楚每户人家的情况,便带着她一家一家地跑,把慢病患者、大病患者、行动不便人员及普通人群的情况全部摸清楚、记仔细,包括哪名患者该吃什么药、药量还剩下多少,哪些人群需要定期上门服务等等,并将每一次的随访信息同步手写进个人档案,再逐一录入相应系统,查缺补漏、应访尽访。
在入户随访中,丰童辉了解到王清河、刘香粉等多位八旬老人,长期患有高血压等慢性疾病,因年事已高、身体机能下降,行动不便且容易忘事,便经常上门给他们量血压、测血糖、指导用药,并事无巨细地叮嘱一些注意事项。“小姑娘,可好啦!”听到爷爷奶奶的赞扬,看到他们脸上的笑容,丰童辉身为村医的职业自豪感越来越强,对奶奶经常挂在嘴边的“唠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如今,丰童辉已基本熟稔各项工作流程,对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也有了一定的见解,用柔软的肩膀承担起全村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重任。一组详实的数据见证了她的努力与奉献:截至目前,北关村电子健康档案建档人数已达1478人,建档率高达98.46%;普通人群签约1238人,签约率82.48%;重点人群管理方面,登记管理65岁及以上老年221人,规范健康管理186人,规范健康管理率82.48%;登记管理高血压患者207人,规范管理185人,规范管理率89.37%;登记管理2型糖尿病患者57人,规范管理53人,规范管理率92.98%。
不知不觉间,一个大胆放手,一个稳稳接棒,默默地完成了这块乡村健康阵地的“主场交接”。几十年来,贺玲兰第一次出了趟“远门”,到临汾市区的女儿家住了十来天,这也是她在外停留时间最长的一次。以往,她担心村里人有需要,总是守在卫生室里,就连家附近的娘家也很少回去,即使逢年过节,也只敢在娘家停留一两个小时。如今,她完全放心地把担子交给了丰童辉,并自豪地跟村里人说:“以后,大家直接找我孙女就行。”
丰童辉不仅接过了奶奶的“行医箱”,也接过了沉甸甸的责任。“农村基层卫生工作是一项艰苦且光荣的任务。每天的工作看似简单,实则繁杂琐碎。虽然有些辛苦有些累,但我收获了许多的快乐与幸福。”她坚定地说,“在这片熟悉的乡土上,我感受到乡亲们的质朴与信任,更加坚定了扎根基层、服务百姓的决心。我会以奶奶为榜样,沿着这条乡村行医路一直走下去,把自己的青春和热血奉献给乡村医疗事业。”
记者 李静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