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丹为患者进行术前检查
潘晓霞、全丹和患者合影
潘晓霞筛查白内障患者
临汾新闻网讯 1月19日,随着飞机缓缓降落在太原武宿国际机场,临汾市人民医院眼科副主任、主任医师潘晓霞和主管护师全丹的援非之旅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在过去的80天里,作为中国(山西)第四批援吉布提“消除白内障致盲项目”医疗队队长和队员,她们胸怀仁爱之心、远赴万里之外,从中国山西到遥远的吉布提塔朱拉,以坚韧的毅力和无畏的勇气克服了难以想象的种种困难,在极为艰苦的环境中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光明奇迹”,把真情、温暖和希望留在了非洲大地。
行医万里,不负中国医生的使命和荣光。在潘晓霞、全丹心中,这是她们从医生涯中最难忘、最珍贵的一段经历,虽然援非任务结束了,但她们与当地人民的情谊仍在延续、永不褪色。
肩负祖国重托 奔赴万里之约
援非之路,山高路远。但是,面对祖国的召唤,面对援非工作的需要,潘晓霞、全丹义无反顾地坚定向前。
中国(山西)援吉布提“消除白内障项目”由山西省卫健委与香港共享基金会共同实施,是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深化中非医疗卫生合作的重要举措。去年10月31日,在省、市卫健委的精心部署下,潘晓霞、全丹和来自我市其他医院的6名队员组成第四批医疗队,历经40多个小时的漫长飞行,又换乘轮船、汽车等多种交通工具,于东非时间2024年11月2日下午顺利抵达目的地吉布提塔朱拉。
日照强烈、蚊虫肆虐、医疗条件差、生活物资匮乏、多种传染病高发……尽管在出发之前,潘晓霞和全丹通过多种途径对非洲的情况有了大致了解,对援外工作的困难也有一定的心理准备,但真正来到这里后,才发现眼前的一切远比想象的艰苦。身为队长,潘晓霞更感责任重大。她一边咬牙克服水土不服带来的身体不适,一边带领队员们争分夺秒地制定工作规划及各自分工,清洁两辆手术车、布置相关诊室、整理器械和调试设备等等,短短几个小时就做好了一切准备工作。
她们顾不得旅途疲惫,顾不上调整时差,在抵达这里的第二天就全面开启各项诊疗服务。得知中国医生来了,当地百姓欢欣雀跃、奔走相告,许多患者随即涌入诊室。看着患者们满脸的期待与喜悦,潘晓霞和全丹的内心久久难以平复,更深切地感受到作为中国医生的无上荣耀和肩上所背负的神圣使命。
潘晓霞深有感触地说:“这是一项光荣又艰巨的使命,我们代表的不仅仅是个人和单位,而是‘中国’这个享誉世界的大国形象。我们必须克服所有困难,积极发挥自身所长,帮助塔朱拉地区饱受白内障困扰的患者重见光明,进一步加深中吉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与合作。”
不畏艰难困苦 开拓光明之路
塔朱拉全年高温、日照强烈,导致眼科疾病高发,白内障、青光眼等最为常见。每天慕名而来的患者络绎不绝,潘晓霞和全丹常常加班加点,最多的一天要完成三四十例手术、五六十例筛查。
“我看不清很久很久了。”一位老人要照顾三个外孙,但因视力问题丧失了工作能力、生活难以为继,得知中国医生免费给做白内障手术,他心中第一次燃起了希望。术后第二天,当潘晓霞为老人揭开纱布,他不由感到非常惊讶 :“中国医生太棒了!没有想到我能看得这么清楚,我又可以回到工作岗位了!”尤其当他看清外孙的模样时,这份喜悦被无限放大。
当地许多患者像这位老人一样,由于看病不便、没钱医治,病情已经拖得非常严重,同时伴有角膜变性、虹膜松弛、晶体硬核、黑核等复杂状况。再加上医疗条件有限,设备时不时会出现运转不良。手术车驻扎的区域土壤又较为松软,风力稍大就会晃动车身,影响车内仪器的稳定性。这些预料之外的困难,虽然给手术带来了很大挑战,但没有难倒从事眼科工作30余年的潘晓霞,她凭借精湛技艺和丰富经验攻克了一道道棘手难题,充分保证了每一台手术的安全性和成功率,帮助许多患者走出黑暗、迎来光明。
为了确保沟通顺畅,让患者们得到最好的治疗,潘晓霞还带领队员们在休息时间学习当地通用的阿法尔语、索马里语,尤其是诊疗中常常能用到的“头别动”“向上看”“向下看”等词语。全丹主要负责筛查、术前检查和换药等工作,在进行泪道冲洗时,一些患者出于对针头的恐惧,会不自觉地紧闭双眼或用手遮挡。她知道,患者是想配合却不知如何配合。于是,在当地志愿者的帮助下,以当地语言录制了一条手术前后注意事项的讲解视频,帮助患者提前熟悉流程、缓解紧张情绪,极大提升了患者的就医体验和配合度。
这里电力供应不稳定,工作中频繁停电,是医疗队面临的又一大难题。遇到突发停电,潘晓霞总是沉着应对、快速反应,采用应急发电机继续手术。全丹则将术前检查转移到室外,顶着“炙烤”、耐着“汗蒸”继续为患者服务。
虽然援非工作忙碌而艰辛,但潘晓霞和全丹收获了满满的幸福感和成就感。全丹在这里度过了难忘的36岁生日,队友们拿出“珍藏”许久的国内食材煮了一顿火锅,并以同样方式为当地的香港共享基金会工作人员也办了一场“中国味”的生日宴。医疗队每名队员都向志愿者送上了一句中文祝福,并通过视频的方式久久留存,让中非友谊之花开得更加绚丽。
爱洒非洲大地 绽放友谊之花
有强大的祖国作为后盾,有省、市卫健委和医院领导无微不至的关怀,还有家人强有力的支持和付出,潘晓霞和全丹的内心异常坚定。在这里的每一天,她们都感受到当地人民的热情与感激,也让她们更有信心完成好党和国家交付的重大援外任务。
当地医疗资源匮乏,没有眼科专科医生,医疗队实际上什么眼病都看。一次临近下班时,一位老人突然急匆匆地冲进诊室,手舞足蹈地比划一番后,又将身后眼睛通红的小孙子推到潘晓霞和全丹面前。她们通过细致查体明确诊断为外伤性眼内炎,当即利用有限的器械和药品,控制住严重感染的情况,为孩子的下一步治疗争取了时间、创造了条件。得知孩子的眼睛保住了,爷爷激动地再三道谢,并向她们竖起了大拇指,久久没有放下。
潘晓霞还多次利用休息时间,带领队员们前往塔朱拉偏远山区开展义诊活动。虽然村与村之间相距甚远且村民普遍居住分散,但他们不惧路途遥远,车过不去就靠步行,给许多村民进行了视力检查、白内障筛查及健康科普等。其中一名年轻小伙因先天性白内障,很小就看不到这个世界,医疗队的到来让他看到了复明的希望。做完手术后,小伙的视力逐步提升,终于可以实现期盼已久的梦想,去广阔天地找寻更多精彩。
援非期间,令潘晓霞、全丹最为难忘的是,她们所在的医疗队受联合国难民署邀请,为来自也门和厄立特里亚的难民提供眼科诊疗服务。听着他们用生硬的汉语说着“你好”“谢谢”“我爱中国”时,她们心中涌起无尽的感动与自豪。救治难民,不仅体现了中国医护人员的人道主义精神,还彰显了中国医疗队在国际援助中的积极作用。
在塔朱拉,潘晓霞、全丹和队友们创造了一个个记录,完成了香港共享基金会全球第17000例白内障手术、山西援吉布提医疗队第4000例白内障手术,同时超额完成了此次的援非任务,共筛查2000余例患者,实施千余例手术。她们感叹:“在缺医少药的非洲大地发挥自己的专长,是所有援外医生最大的价值,也是一代又一代援外医生坚持下去的最大动力。能够代表祖国为急需医疗的异国人民解除痛苦,我们内心感到从未有过的骄傲和满足,实现了不一样的人生价值。”
如今,潘晓霞、全丹已经圆满结束援非任务,重新回归本职岗位,但她们依然牵挂着塔朱拉和那里的人民。
“我们救治的患者可能记不住我们的名字,但一定会记住中国医生这个群体。他们可能记不住我们的相貌,但一定会记住中国医生所带来的温暖。”潘晓霞、全丹道出心愿,“如果有需要,我们愿意再次奔赴非洲,续写新的救治记录和友谊篇章。这是我们的使命,更是我们的荣耀。”
记者 李静 文/图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