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火红五月,在第114个国际护士节之际,我们以心为灯,致敬守护生命的提灯人。今年我国护士节以“关爱护士队伍,守护人民健康”为主题,这不仅是对护理群体的深切关怀,更是对医者仁心的时代礼赞。本报今日刊发六位护士的动人故事,让温暖叙事汇聚成炬,照亮白衣天使的精神星空。
护理是托举生命的光,是医者仁心的底色。重症监护室里的精准施救,母婴床旁的温柔守候……他们用“爱心、耐心、细心、责任心”践行南丁格尔誓言,以“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的职业担当织就生命守护网。每一个细节都在诠释“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的至深情怀。
这些没有翅膀的天使,在平凡的岗位上以专业为翼、以慈悲为帆,将“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职业精神写入万家安康的注脚。愿这些故事让全社会看见护理工作的价值,让理解与敬意的清泉,滋养医患共筑的健康长城。
市人民医院儿科护士丰艳:
“临时妈妈”用爱守护“小天使”
“来,阿姨把玩具给你,咱们一起玩一个拍背游戏,很快就能让你不咳嗽啦。”5月6日下午,在市人民医院儿科普通病房,面对不配合治疗的1岁小女孩,主管护师丰艳一边轻声细语地哄着孩子,一边趁着她玩玩具的时机拍背排痰,温柔的言语、暖心的安慰、娴熟的动作让原本焦躁不安的孩子逐渐安静下来,顺利完成了治疗。
今年37岁的丰艳是一位从事护理工作14年的资深护士,有着丰富的儿童护理经验和精湛的护理技能,尤其擅长呼吸系统疾病、急危重患儿的护理,多次在全省、全市护士岗位技能大赛中名列前茅。如今,她作为科室护理骨干和教学秘书,协助护士长开展科室管理工作,她忙碌的身影频繁穿梭于儿童重症监护病区和儿童普通病区之间,全力以赴守护着“小天使”们的健康。
“我们病区收治的是出生29天至14周岁之间的患儿,由于年龄跨度比较大、病种多,不同年龄段的患儿在免疫力和健康状况上存在显著差异,这给我们护理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针对不同年龄段提供个性化护理,是确保疗效的关键。”谈起自己的工作,丰艳滔滔不绝。
大部分患儿由于年龄小,无法准确说出自己的病情和感受,护士们很多时候需要靠经验来判断孩子的情况,进而有针对性地配合医生开展护理工作。患儿活泼好动、家长紧张关注,再加上患儿容易季节性集中患病,导致儿科护士工作强度大、护理难度高,面临着巨大的精神压力。对此,丰艳表示:“都说‘三分治疗,七分护理’,儿科护理是一份良心活,不仅要做好患儿的护理工作,更需要和家长进行有效沟通,以强烈的细心、爱心、耐心、责任心当好患儿的‘临时妈妈’。”
去年的一个夜晚,12岁的女孩小芳(化名)遭遇车祸,她被送过来的时候呼吸困难、满身是血。见状,丰艳立即和值班医护人员迎上去,当时小芳说了一句“阿姨,救救我,我不想死”,她的声音微弱却清晰,带着强烈的求生渴望。丰艳心头一紧,但职业素养让她迅速冷静下来,她一边快速检查伤势并着手急救,一边用沉稳的声音安慰道:“别怕,阿姨和医生们都在,一定会没事的!”经过争分夺秒的抢救,小芳的病情稳定了下来,在随后一个月的住院治疗中,丰艳和同事们守在儿童重症监护病区充当起了“临时妈妈”,在精心护理之余,每天还会陪着小芳聊天,驱散她心中的孤独、寂寞和恐惧,用慈母般的爱心,陪伴着她走过了艰难的康复时光。
一个月后,小芳顺利康复,重新回到学校上学,家属特地写了一封情真意切的感谢信,感激护理团队天使般的悉心照顾。
“看着孩子重新绽放笑容、活蹦乱跳地回家,这是我们最有成就感、最自豪的时刻。我们的努力和坚持,托举起了一个家庭的希望!”丰艳自豪地说。
市妇幼保健院 儿童医院产一科护士长董蓓蓓:
把希望和幸福带给千家万户
“现在感觉怎么样,有没有宫缩阵痛?”“孩子吃得好吗,母乳量够不够?”5月9日一大早,市妇幼保健院 儿童医院产一科护士长董蓓蓓像往常一样提前到达科室,带领护理团队奔走于各个病房之间,认真查看每一名孕产妇和新生宝宝的身体状况,并反复叮嘱孕产妇和家属,“不管是大人还是孩子,有任何不舒服的地方,一定要及时告诉我们。”
自2009年进入产科工作以来,董蓓蓓时刻把“母婴安全”放在首位。她说,这里是守护孕产妇、迎接新生命的“第一战场”,既承载着新生与希望,也暗藏着危机与险情。她们守护的不仅仅是母婴的安康,还有一个个家庭的幸福和完整,任何一项工作、任何一个环节都容不得半点疏忽与懈怠。
许多人误以为,生完孩子就等于逃过了“鬼门关”,殊不知看似平稳的产后阶段也可能发生一些危急状况。一天凌晨,一名产妇在剖宫产手术后第8天,在家如厕时发现阴道大量流血且血流不止,当即从洪洞县来到市妇幼保健院 儿童医院产一科就诊,被诊断为晚期产后大出血,情况非常危急。一接到医院打来的电话,董蓓蓓第一时间赶来病区参与抢救,并积极配合科主任协调各项事宜,全力以赴打赢了这场艰难的“生命之战”。术后,她带领护理团队寸步不离地守在床旁,精心制定相应的护理方案,直至产妇的生命体征稳定向好,达到出院标准,她悬着的心才真正放下。
“产科无小事,产后护理更是尤为重要,只有勤看、勤问、勤观察,才能将危险扼杀在萌芽状态。”这是董蓓蓓经常对护理团队说的一句话,她坚持每天多次巡视病房、查看情况,定期不定期组织开展相应的应急演练,不断加强每名护理人员的责任意识和应急能力。也正是时刻保持这样高度的警觉性和责任心,她们才能在一次次的“生死竞速”中筑牢母婴安全防线。
近年来,随着生育政策调整,高龄产妇增多、分娩需求升级,产科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董蓓蓓深知,唯有紧跟时代步伐,才能带给孕产妇们更好的体验和服务。在科室精心打造的产待一体化病房里,她陪伴一个个家庭度过待产、分娩、产后康复等重要阶段,让“一站式服务”更加温馨有爱。面对来科里分娩的初产妇因乳房肿胀想放弃母乳喂养时,她坚持一对一示范指导、跟踪回访,帮助产妇消除恐惧心理、掌握正确含接姿势。
“很多孕产妇都是第一次当妈妈,加上现在高龄产妇越来越多,大家对生育这件事难免会产生恐惧、害怕的心理。在医院,我们必须要多为她们考虑,要‘治身’也要‘疗心’,何况我们同为女人,更能体会到她们的辛苦和不易。”基于这种强大的同理心,董蓓蓓总能把微笑和温暖带给每一名孕产妇,科室里数不胜数的锦旗和感谢信,就是对她和护理团队辛勤付出的最好见证。
承生命之重,护母婴安全。董蓓蓓用16年的坚守,托起了千家万户的幸福和未来。在这个充满希望的岗位上,她将继续秉持初心、怀揣热爱,让更多家庭满怀期待而来,满心欢喜、圆圆满满而归。
市中心血站体采科采血护士王丽:
风雨中坚守的采血人
5月8日至9日,连续两天都是阴雨天,街上行人比往常少了很多。
这两天,市中心血站体采科采血护士王丽依旧和往日一样,提前来到单位,然后麻利地登上二号献血车,做好出发前的准备工作。上午八点整,万事俱备后,在连绵不断的雨幕中,献血车载着采血小组驶往曲沃县。
采血护士是血液的“采集先锋”。每一滴输入患者体内、延续生命的血液,都离不开她们的辛勤付出。“作为外出采血护士,我们组4个人的主要任务是每天前往曲沃、侯马、乡宁采血,履行保障临床用血需求的神圣使命。”今年33岁的王丽介绍,她已经在采血一线工作了7年,这些年不管是刮风下雨还是严寒酷暑,她都会坚守在采血一线,将一袋袋承载着生命希望的血液采集回来。
虽然这两天都下雨,但是依旧阻挡不了大家参与献血的热情,不少人都是冒雨来到曲沃县城广场献血,王丽和同事们分工合作,有条不紊地为前来献血的群众进行登记、体检、验血,确认血液合格后进行抽血。5月8日,王丽和同事们帮助11位市民成功献血,捐献血液4400毫升。5月9日,16位市民成功献血,捐献血液6400毫升。
外出采血一去就是一整天,为了争分夺秒地服务好前来献血的群众,中午时分王丽和同事轮流吃饭。这两天中午,王丽都是将提前从家里带过来的盒饭热热,简单对付几口便又继续投入到工作中。
“下雨天会给我们的工作带来很多不便,但是总有热心市民风雨无阻地前来献血,越是这个时候我们越要用心服务。”王丽说,每一袋血液的背后,都是一个等待救治的生命,更是一个家庭的希望,多采集一袋血液就能够多拯救一个鲜活的生命。
作为采血护士,王丽不仅仅是血液的守护者,更是生命的接力者。每当血库告急、临床患者急需用血时,她总会毫不犹豫地挽起袖子、奉献热血,工作7年来除了产褥期、哺乳期那两年没法献血,其他时候她总是会第一时间去献血,目前共献血11次,基本上以捐献全血为主。她不仅仅自己以身作则、挽袖献血,还动员丈夫加入献血队伍中,夫妻携手一起奉献热血,用真诚、善良的举动传递着人间大爱。
每天早上早早出门,一直工作到晚上七点左右才能回到家,遇到集体献血的时候更是要工作到很晚,早出晚归的工作让王丽无法照顾3岁的孩子,孩子基本上由家里老人一手带大。王丽表示:“‘舍小家’是为了‘顾大家’,日复一日的工作虽然辛苦,但每当想到这些血液可能挽救一个产妇的生命、延续一个孩子的未来,我觉得所有的付出都变得值得。我相信,每一滴热血都是生命的火种,当它们汇聚成河,便能照亮无数绝望的黑暗,给更多患者点燃生命的希望。”
市中心医院重症医学科护士王佳斌:
守好生命的“最后一道防线”
5月6日晚,在市中心医院重症医学科(ICU)的一间病房内,伴随着各种仪器发出的滴答声,护士王佳斌来回穿梭于自己分管的病床之间,仔细观察和记录每一名患者的生命体征、病症变化和用药情况等。
不同于其他临床科室,ICU主要收治多器官功能衰竭、重度感染、严重创伤、大手术后等患者,且大多病情复杂危重,生命体征极不稳定,生死悬于一线。15年的工作经验,使得王佳斌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一身过硬本领。他时刻保持高度警觉,总能从一个个不易察觉的细枝末节中发现危险的端倪,并随时做好了应对各种突发状况的准备。
在这里,每一次救治都是一场“战役”,每一个细节都至关重要。一个深夜,一名产后大出血的年轻妈妈从外院紧急转来这里,因失血过多导致昏迷不醒、险象环生,救治成功的希望非常渺茫。听着家属在门外撕心裂肺的哭喊,王佳斌的心也紧紧揪了起来,他第一时间投入抢救工作,积极配合医生完成每一项操作,密切关注心跳、呼吸、血压、血氧等各项指标的变化,拼尽全力为年轻妈妈抢夺“生”的机会。
已为人父的王佳斌不忍看到一个家庭就此破裂,更不愿看到一个刚出生的孩子从此失去了妈妈。他连续三天尽心尽力地守护在年轻妈妈身边,严密观察各种仪器上每一个跳动的数字和波动的曲线,及时发现和解除了一道道险情,并用家属的录音呼唤她、鼓励她一定要从昏迷中醒过来,争取早日跟亲人团聚。终于,奇迹发生了!年轻妈妈逐渐恢复意识,生命体征开始稳定向好,在王佳斌的精心护理下,于一周后顺利转入普通病房。ICU大门打开的那一瞬间,门外等候许久的家属激动上前,郑重地向他道了一声“谢谢”。
在这个高强度、高风险的战场上,王佳斌不知经历过多少次这样惊心动魄的“生死交锋”,也亲眼见证了无数生命从绝望走向“重生”。曾有一家四口因意外事故导致全身大面积烧伤,送来时生命岌岌可危,通过他和同事的全力救治,一家人保住了性命、看到了未来。面对全国求医无果、生命进入倒计时的重症肌无力患儿,他用无微不至的爱与关怀,照亮和温暖了患儿最后的时光,让患儿家长心生感激、感动不已。
ICU被称作生命的“最后一道防线”,一门之隔或许就是生与死的距离。这里的每一项工作,都承载着生命的重量。每每成功挽救一名患者,王佳斌都会感到无比的欣慰与自豪,更从点滴工作中感受到沉甸甸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ICU离死亡最近,也离希望最近。所有的生命奇迹都源于一次次的全力以赴,一次次的坚持到底。”王佳斌动情地说,“我会继续保持这样的勇气与信心,在守护生命的道路上坚定前行,为更多濒临绝境的患者带去爱与希望。”
市急救中心护士李荣荣:
用速度和温度创造更多“奇迹”
“出诊!尧都区贾升村!”
“收到,马上出发!”
5月8日凌晨,市急救中心120调度指挥中心响起急促的电话铃声,不到两分钟,一辆救护车闪烁着警示灯飞驰在夜幕之中。车里的护士李荣荣表情凝重,她深知在这样的深夜里拨打急救电话的,通常情况非常紧急,患者随时有生命危险。
李荣荣今年26岁,虽然年纪不大、工作时间不长,但已经在一次次“极速挑战”中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一到目的地,她立即打开随车携带的急救设备,配合医生检查和评估患者各方面情况。患者是一位70多岁的老人,意识丧失、呼吸微弱且双瞳孔不等大,病情比此前了解的还要复杂危重。
球囊辅助通气、建立静脉通道、注射对症药物……时间紧迫,李荣荣和同事果断采取一系列急救措施,迅速将老人转运上救护车,同时在这个狭小的空间里轮流进行不间断胸外心脏按压。不敢停,也不能停!14公里的转运路程,这样高强度的抢救工作持续了整整20分钟,他们已是汗流浃背、手酸脚麻,手上的动作却没有丝毫松懈,只为给眼前这个脆弱的生命争取一线生机。
此时,夜色愈发深沉,李荣荣和同事刚刚将老人送入一所三甲医院,就接到一条新的急救指令。他们不顾满身疲惫,即刻驶向尧庙镇郭村。这是一名怀孕37周的孕妈妈,在睡觉时突然感到下体不适,由于担心宝宝的安危,她情绪紧张且非常焦虑。其他家属也慌了神,一个个急得手足无措。
经过初步检查和判断,孕妈妈为胎膜早破,需要立即送入医院待产。“有我们在,不用害怕!”转运途中,李荣荣在垫高孕妈妈臀部、紧盯心电监护仪,确保各项指标平稳的同时,用温暖的话语、贴心的举动给予孕妈妈安慰和力量,使孕妈妈的情绪逐渐平复下来。顺利抵达指定医院后,孕妈妈再三感谢李荣荣的一路守护,让她和家人倍感安心和暖心。
从夜幕降临直至黎明破晓,李荣荣在值班的12个小时里,连续出了8次任务,虽然身体很疲惫,但内心的成就感却让她力量倍增。她深有感触地说:“院前急救,是医疗救治的前沿阵地,每时每刻都可能面临各种各样的急危重症。作为急救护士,我不仅要当好医生的重要助手,还要用专业和冷静为患者争取宝贵的救治时间,努力为生命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防线。”
转眼,下班时间已到,新的任务也已下达,因雨天道路湿滑,交通高峰期突发车辆追尾事故,需要李荣荣所在的急救小组紧急支援,她毫不犹豫地提起急救箱,又一次冲进救护车。
对李荣荣而言,每一次警铃响起,都是生命的召唤;每一次疾驰出车,都是与时间的赛跑。不管何时何地,收到任务立即出发是使命,更是长期工作形成的一种本能反应。她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让每一名患者得到最及时的救治,用温度和速度创造更多的生命奇迹。
尧都区金殿镇卫生院防疫科护士杨永芳:
用心筑牢基层群众免疫屏障
5月8日上午,淅淅沥沥的小雨一直下,将乡镇的喧嚣湮没在一片灰蒙蒙的薄雾中。预防接种护士杨永芳依旧像往常一样早早来到尧都区金殿镇卫生院防疫科,打扫卫生后便开始核对疫苗数量,为即将开始的疫苗接种工作做好充足准备。
今年45岁的杨永芳是土生土长的金殿镇人,从2001年开始便一直在金殿镇卫生院工作,目前是有着24年丰富工作经验的主管护师,她将最美好的青春年华都献给了生她养她的故乡。
“我们防疫科是一年365天敞开大门服务老百姓的,不管是‘五一’和‘十一’这样的小长假,还是中秋节、春节这样万家团圆的日子,我们都会坚守岗位,保障儿童疫苗、狂犬疫苗等刚需接种不间断。”杨永芳坦言,平时单位要求上午8点半到岗,但经常有学生打完疫苗后还要着急上学,为了不耽搁他们去学校,她也会早上7点半就到岗打疫苗。
“姨,你带着娃过来了!”当天上午虽然下着雨,但是依然有不少人前来打疫苗,既有操着方言的老人带着孩子前来,也有年轻的父母带着孩子过来,杨永芳灵活地在普通话与地方方言之间自由切换,热情地接待每位居民。半小时的工夫,两位不满1岁的小朋友前来打疫苗,经验丰富的杨永芳细心地摇晃疫苗瓶,防止成分沉淀影响药性,然后让家长固定好孩子身体和手臂。只见她左手稳稳按住孩子藕节般的小胳膊,右手精准地完成疫苗注射,紧接用消毒棉签按压住针眼。整个扎针过程不超过3秒,孩子还没来得及反应就结束了打疫苗之旅,家长连连夸赞:“杨护士打得真好!”
金殿镇是一个有着6万多人的大镇,为了方便当地及周边百姓在节假日期间打疫苗,金殿镇卫生院防疫科采取轮休制度,在刚刚过去不久的“五一”假期,杨永芳在5月1日和5月2日两天值班,其他三天假期则由同事们接力完成工作,这样的轮班安排能够更好地服务群众,周边临近乡镇的居民也经常来这里打疫苗。
之前,还有一位1岁半的可爱混血女孩来打麻腮风疫苗,由于孩子在国外出生,携带的国际疫苗本上都是英文,为此好几个地方都拒绝给打疫苗。得知这一情况后,杨永芳立即向上级机构致电说明情况,得到允许后便开始着手准备工作。为了保证孩子的安全,她和同事一起将这本国际疫苗本上的英文都逐字逐句翻译成中文,确认之后为孩子打了一针麻腮风疫苗,并留观了30分钟。临走时,孩子父亲感激地说:“太感谢了!咱们金殿镇卫生院服务就是好!”
杨永芳表示:“作为基层护士,我们坚守的那一方小小的接种台,承载着无数家庭的健康期盼。今后,我依然会继续当好健康的守护者、科普的传播者、温暖的传递者,用专业与爱心为广大群众编织起更牢固的免疫屏障。”
记者 王德政 李 静
责任编辑:畅任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