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面锦旗见证17年“热血征程”——走进无偿献血者冯张运的爱心故事

2025-06-24 09:42:38 来源:临汾新闻网  

  临汾新闻网讯“这是我最后一次献血,心里万分舍不得,真希望能一直献下去。”6月17日,在年满60周岁这一天,无偿献血者冯张运像往常一样准时来到市中心血站机采科,用爱和坚守为自己的“热血生涯”画上完美句号。他满怀深情地向血站工作人员送上一面写有 “传承大爱 真情永驻”的锦旗,感谢她们的一路陪伴和热情服务,让他深刻体会到“献血救人”的意义。

  这面锦旗背后,是一段长达17年的爱心故事。冯张运来自尧都区县底镇埝下村,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农民。谈起第一次献血的经历,他仍记忆犹新、历历在目。

  “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我从电视新闻中了解到许多重伤员需要血液救治,这对我的内心触动很大,就想通过献血的方式为抗震救灾贡献一点力量。”于是,冯张运毅然走进市区平阳广场献血屋捐献了400毫升全血,那种帮助他人的成就感,让他下定决心把这份爱心“小事业”坚持下去。

  冯张运是这样想,也是这样做的,每年捐献两次全血成了雷打不动的习惯。直到2011年,他在献血过程中了解到,除了捐献全血,还可以捐献血小板,献血间隔期短且能精准帮助到因血液病、恶性肿瘤放化疗、严重创伤等导致血小板极低的患者,便毫不犹豫地加入了捐献血小板的爱心队伍。

  血小板捐献实行严格的预约制,只要与血站机采科工作人员约定好时间,冯张运总会提前规划好行程,风雨无阻地准时到达。遇到极端天气,他宁可提前一个多小时出门,顶着寒风、踩着积水也要来献血;碰上农忙时节或是家中有事,他依然会把献血放在第一位,提前安排好家里的各项事情。

  市中心血站机采科主任杨青慧清楚地记得,一个冬季的早晨突降大雪,路面上很快积有厚厚的一层雪,这不由让她们有些焦虑,一方面担心献血者出行困难,另一方面心系等待临床输血的病患。那天也是冯张运约好献血的日子,出乎意料的是他依然在约定的8点钟准时出现,没有迟到分秒。

  当时,冯张运浑身挂满冰霜,足以见得他此行有多么艰难。看到天气不好,冯张运早早从家中出发,先是步行接着又转乘两趟公交车,原本10公里、40分钟的路程被拉长到近两个小时。面对机采科工作人员关切的眼神,他抹了把脸上的雪水,语气坚定地说:“献血救人的事情,一刻都不能耽搁。别说下雪了,就算是‘下刀子’,我也得来!”

  多年来,冯张运一直信守着这份“生命之约”,每年都会达到捐献血小板的上限次数。按照相关规定,无偿献血最高年龄为55岁,经常献血、身体健康且符合献血要求的可以放宽至60岁。今年6月17日是冯张运的60岁生日,也是他最后一次献血的日子。血站领导及机采科工作人员特地送上精心准备的“退休礼物”,衷心感谢冯张运和在场无偿献血者多年来的无私奉献,他们用爱心和热血搭建起生命的桥梁,为我市无偿献血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

  “这些年,血站工作人员对待我们就像亲人一样。每次挽起袖子献血,都能感受到你们的专业与关怀,每一个细节都让我们感到安心、暖心。”这份“双向奔赴”的爱与信任,也是冯张运坚持献血的动力之一。

  离开血站前,冯张运一遍又一遍环视机采科的采血设备以及墙上张贴的无偿献血宣传海报,并向血站工作人员送上一面锦旗,以表达内心的不舍与感激。“感谢血站给了我帮助他人的机会!把无偿献血进行到底,是我一直以来的一个心愿,在我60岁生日这天总算完成了。”他将千言万语全部汇聚在锦旗上的8个字中,“‘传承大爱 真情永驻’是我内心最真实的想法,尽管年龄受限,不能再参加无偿献血了,但我会努力发挥自己的余热,继续发动更多人投身献血事业,壮大我们的爱心队伍。”

  17年无悔付出,17年赤诚如初。冯张运累计参与无偿献血186次,其中捐献全血5次,共计2000毫升;捐献血小板181次,共计357个治疗量,至少帮助了三百多名临床患者,先后荣获了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铜奖、银奖、金奖及终身荣誉奖。在他的带动下,已有数十名亲朋成为固定无偿献血者,汇聚起守护生命的磅礴力量。

  无偿献血,不仅拯救了无数濒临危险的生命,更将人与人之间的爱紧密相连。正是有无数像冯张运这样心怀大爱的献血者,才让生命的接力永不间断、热血的长河奔流不息。他们的执着与坚持,也激励着血站工作人员以更饱满的热情、更专业的态度守护每一份爱心,让这份跨越血缘的温情传递得更远、更久。

  记者 李 静

     

责任编辑:畅任杰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