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冬病夏治”正当时 传统疗法受青睐

2025-08-12 10:11:49 来源:临汾新闻网  

  临汾新闻网讯 治疗床上,患者俯卧露出背部,医生正顺着脊柱铺上新鲜姜泥,再将艾绒塑成“龙脊”点燃,橙红火苗瞬间腾起,如“火龙”般沿脊背游走,青烟氤氲中,温润热意缓缓渗入体内……

  8月6日上午,走进市中医医院治未病科治疗室,浓郁的艾绒味夹杂着温热的姜汁味扑面而来。进入“三伏天”以来,“冬病夏治”持续升温,三伏贴、三伏灸等传统中医疗法备受青睐,尤其是通督灸,即使在工作日也热度不减,成了市民追捧的“养生新宠”。

  眼前这间小小的治疗室,却是医院里“最火辣”的地方。3张治疗床整齐排列,看似容量有限,却需要多名经验丰富的医护人员协同配合,从捣碎新鲜生姜、精准铺姜,到放置模具、铺设艾绒,再到点火、排烟、实时监控燃烧过程、处理艾灰、更换耗材,每一个步骤都严格遵循流程规范,容不得半点马虎。

  “要是觉得烫,随时跟我说。”“调整下体位,让热力更均匀。”在这里,耐心的询问、贴心的叮嘱不时响起。由于冬病夏治的特殊性,治疗需在无空调的室温环境下进行,医护人员始终守在身旁,密切观察患者状态。

  “‘三伏天’阳气最盛,此时借天阳(暑热)、地阳(艾草)、人阳(督脉)三股阳气合力,再加上生姜姜辣素的刺激,能温经通络,把深藏筋骨的老寒气‘连根拔起’。”市中医医院治未病科主管护师解释道,作为市中医医院开展多年的特色技术,通督灸融合了隔姜铺灸、药物透皮吸收及火龙灸等多项疗法,专注于人体后背、腰部施灸。它以接触面广、温通力强、作用持久、舒适无痛的特点,发挥着温阳散寒、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增强免疫力的功效。从中医辨证角度来看,尤其适合气虚、阳虚、血瘀、痰湿体质的人群。

  一次通督灸,从准备、施灸到观察全部计算在内,全程需两个多小时。正是这样“慢工出细活”的讲究,让通督灸成了名副其实的“慢疗法”。因此,医院实行严格的分时段预约制。虽不见排长队的景象,就诊者却多是“老客”,总能准时赴约。医护人员一直从早上忙到晚上,一天最多可灸疗20余人,治疗床时刻处于“满员”状态。

  “每年都来,治疗时能感到通督灸的热力慢慢渗进脊柱,腰背轻松多了,而且到了冬天,生病也减少了。”57岁的吴女士是通督灸的“忠实粉丝”,她体质寒湿,常年怕冷、抵抗力差,以往稍不注意就感冒,现在体质有所改善,让她对中医传统疗法更为信任与喜爱。45岁的张先生则是第一次体验,他一直有失眠的困扰,体验后不由感叹:“整个脊柱都是温热的,鼻子里闻到的是艾草和姜香味,舒服得都睡着了。”

  “通督灸借助自然界的‘大火力’,叠加艾火的温热与药物作用,可大补阳气、驱寒散邪,对过敏性鼻炎、慢性支气管炎、哮喘等呼吸系统疾病人群,经常腹泻、腹胀、吃点凉就不适的消化系统敏感人群,以及平时爱感冒、手脚冰凉、免疫力差的体质虚弱人群,同样有良好的调养效果,能实现‘冬病夏治’、给身体‘充电’的目的,完美契合中医‘治未病’与节气养生的智慧。”同时,市中医医院副院长范建军特意提醒,通督灸虽好,并非人人适用。孕妇、哺乳期妇女、皮肤有破损或感染、过敏体质者及高热患者等人群均不适合。有需求者一定要先到治未病科挂号,经专业中医师辩证体质,确认适合后再施治,还要根据体质选择辅助药物,千万别盲目跟风。

  随着艾草青烟袅袅升起,这份传承千年的中医智慧,正借三伏阳气,为更多人筑起健康屏障。“如今,通督灸、三伏贴等中医传统疗法备受市民青睐,既是对中医智慧的认可,也是对健康生活的追求。”范建军说,“作为中医文化的传承者和践行者,我们深感责任重大,将继续深挖中医传统疗法的精髓,引进和培养更多专业人才,不断优化治疗技术与服务质量,让更多市民了解中医、信任中医,使中医传统疗法真正走进千家万户,为大家的健康保驾护航。”

  记者 李 静

     

责任编辑:畅任杰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