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他们是健康防线的坚实屏障,在平凡日子里创造生命奇迹;他们是生命航船的沉稳舵手,在惊涛骇浪中继续勇往直前;他们是健康临汾的坚固基石,在寒来暑往中守护群众健康。医疗事业的发展,离不开一代代医者的薪火相传和卓越追求。8月19日迎来第八个中国医师节,记者走访了我市长年奋战在一线的医师们,聆听他们救死扶伤的感人故事。
市人民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庞卫乾:
“铅衣战士”捍卫“心”希望
“时代车轮滚滚向前,现代医学发展日新月异,新技术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作为医生必须足够勤奋,不断更新专业知识,掌握前沿技术,才能给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在第八个中国医师节之际,市人民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庞卫乾道出了之所以能够不断取得技术突破的原因。
今年43岁的庞卫乾已经从事心血管内科工作17年之久,他带领结构性心脏病医疗团队攻克了一项项新技术:成功实施了山西省首例超高龄经皮主动脉瓣介入置换术(TAVR)、临汾市首例OCT(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指导下的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临汾市首例OCT指导下的生物可吸收支架置入术、山西省地市级医院首例经导管二尖瓣缘对缘修复术(TEER),让我市广大患者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先进的医疗技术。
“我和同事曾经在15个小时左右的时间里,成功抢救了11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打破了职业生涯的记录。”庞卫乾回忆,那天从早上8点多开始,不断有120救护车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送来。面对一个个在生死边缘挣扎的患者,他和同事们身披30斤重的“铅衣战甲”走上导管室手术台,在这个距离死亡最近的战场上争分夺秒地抢救了11位患者,这场长时间的鏖战一直持续到晚上11点多,中间大家没有吃一口饭。手术结束后,他累得半天直不起腰,衣服早已被汗水浸透了无数遍。
然而,庞卫乾在简单填饱了肚子、稍作休息后,又来到重症监护室查房,当逐一确认11位患者全部生命体征平稳、都已安然入睡后,他那颗悬着的心才放了下来。等他拖着极度疲惫的身体回到办公室睡觉时,此时已是凌晨四点。
作为心内科医生,既要有争分夺秒的抢救能力,更要有绝不放弃每一丝希望的执着信念。有一次值夜班时,一名53岁的男子因心脏骤停被送到急诊抢救,当时患者出现了反复室颤,这种恶性心律失常意味着他随时可能死亡。庞卫乾一边和医护人员进行电除颤、心肺复苏,一边赶紧将他送至导管室抢救。然而,患者的室颤发作非常频繁,并且出现了心室电风暴,为了寻求短暂的生命体征平稳阶段进行手术,庞卫乾与手术室、急诊的医护人员持续进行了1个小时左右的电除颤和人工心肺复苏,患者却只有转瞬即逝的微弱心脏电生理活动。
“有一丝希望就不能放弃,只要争取3分钟的时间,就能完成治疗。”庞卫乾给大家伙打气。抢救还在继续,当电除颤进行到第40多次,人工心肺复苏已经让9位医护人员脱力时,患者恢复了短暂的正常窦性心律,庞卫乾抓住机会,用最快的速度完成了冠状动脉血栓抽吸术,之后患者的心跳、血流等恢复正常,生命体征恢复平稳。
“电除颤40多次,在全国范围来说都是很罕见了。”回忆这段惊心动魄的抢救时,庞卫乾收获了一个特殊的救治经验,一台满电的除颤仪可以完成35次电除颤,正是在他和同事们绝不放弃的信念下,才从死神手中将患者拯救了回来。
十七年白衣执甲,这段救死扶伤的岁月,既是庞卫乾精进医术的成长之路,更是淬炼医魂的生命旅程。他感慨地说:“医生治愈的不只是一个患者的病痛,更像一缕穿透云层的光,让无数在阴霾中徘徊的家庭重新触摸到生活本该有的温度与希望。医路漫漫,往后的日子我会继续坚守初心、精进医术,守护好临汾父老乡亲的‘心’健康。”
市中医医院治未病科主治中医师赵国荣:
“润物细无声”中守护健康
8月15日8时,市中医医院治未病科诊室前已排起长队,主治中医师赵国荣如往常一样,带着温和的笑容开始了一天的问诊。“最近感觉怎么样?”这句简单亲切的开场白,他从医20年重复了无数次,语气里的耐心与关怀却从未变过,让带着疑问和病痛而来的患者,心里顿时踏实了许多。
赵国荣深谙“辨证论治”之道,尤其擅长诊治脾胃类、肝胆类疾病及肺癌、胃癌、食管癌等恶性肿瘤相关病症。面对纷至沓来的患者,他总能保持专注与细致,在了解对方病史、症状的同时,再结合舌苔、脉象等精准定位症结,开方后更会反复叮嘱用药及饮食、运动、作息等注意事项,每一个细节都不放过。在他看来,这些看似琐碎的细节,恰恰直接关系患者的恢复,容不得半点儿马虎。
正是这份认真与真诚,让许多患者慕名而来,其中既有初次登门的“新面孔”,也有相伴多年的“老朋友”。“胃不难受了,吃饭香了,身上也有劲了!”此次来复查的赵大叔一进门,就向赵国荣伸出了大拇指。他曾因长期胃痛、胃胀、畏寒怕冷、浑身乏力等症状辗转多地多家医院,检查没有发现任何器质性病变,用了许多药也不见好转,最后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找到赵国荣,被辨证为“正虚血瘀、胃痞病”。经过一段时间的调理,赵大叔的不适症状有了明显改善,如今脸上透着红润,说话也中气十足,对赵国荣的医术更是频频点赞。
这份点赞与信任背后,藏着赵国荣一以贯之的诊疗理念:“治病不能只盯着‘病’,既要疗愈患者身体的‘痛’,更要纾解患者心头的‘愁’。”年轻小伙小卫连续数月睡不着、吃不下,满口生疮,整个人萎靡不振。问诊时,赵国荣敏锐捕捉到他眉宇间的焦虑,了解到他深陷于家庭烦恼与对自身健康的过度担忧,在对症下药的同时耐心疏导,坚持多管齐下、身心兼治。现在,两个月过去了,小卫容光焕发,不仅身体症状消失,心态也豁然开朗。
“医者,看的是病,救的是心,开的是药,给的是情。”这是赵国荣常挂在嘴边的话,也是他从医多年的真实写照。临床诊疗中,他始终秉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对每位患者都耐心细致、一视同仁,遇到经济困难者主动施以援手,对行动不便的老人坚持上门复诊,为了让每天来的患者都能看上病,更是主动“加号”、加班加点。
赵国荣始终坚信,中医不仅是治病之术,更是济世之道。他常说:“学习中医既要精研经典、守住根本,也要勇于探索创新,方能在诊疗、传承与健康服务中持续精进。作为新时代的中医人,我当以使命为炬,为中医药事业的传承发展躬身实干,在‘润物细无声’中为百姓健康筑牢屏障。”
市中心血站体采科主治医师赵志娟:
用奉献筑起“热血长城”
8月16日清晨,临汾市区被雨幕笼罩,中雨和小雨交替变换着,时而轻柔如絮语,时而急促似鼓点。早上7时,市中心血站体采科主治医师赵志娟已经赶到了单位。
赵志娟每天都会在朝霞初现时启程,坐着流动献血车奔赴临汾各县(市、区),直到夜幕低垂才会踏上归途。她的职责不仅是为献血者提供细致入微的服务,还要确保每一滴血液都符合标准,能够安全用于临床救治。
“今天我们1号献血车去翼城县城采血,路远又下雨,得早点做好准备。有许多患者需要用血,能多采集一袋血液就多一分康复的希望。”今年38岁的赵志娟是采血一线的“老兵”,总会在出发前根据路程、天气、采血点的变化做好充足准备。到了单位后,她第一时间登上献血车换上白大褂,检查笔记本电脑能否联网、血压仪和储血冰箱是否正常运转。发现车上的饮用水已经快见底了,她又去办公室扛了一大桶水放到献血车上。
7时30分,万事俱备之后,献血车在雨中出发,驶向翼城。赵志娟作为献血车上唯一医生,守护着保障血液质量安全的第一道重要防线。每来一位献血者,她都要严格进行健康筛查,先是测量体温、脉搏、血压、体重等,然后仔细询问病史、生活习惯,通过评估整体健康状况,以排除可能存在的传染病风险或不适宜献血的情况。
“我的责任就是确保每一位献血者的健康,为医院提供充足的临床用血。”赵志娟坚定地说。工作多年以来,她一直坚守在流动献血车上,不管严寒酷暑,还是风霜雨雪,都会雷打不动地前去各地采血,用专业、耐心、细致架起献血者与用血者之间的生命桥梁。
为了能够给临床一线提供充足的血液,赵志娟还要担负起招募无偿献血志愿者的工作,或走下献血车向过往群众讲解献血知识,或每天打电话寻找献血者,工作虽然繁琐,但她总是将满腔热情倾注其中。
“我的血型是极其稀有的‘熊猫血’,这种血型临床需求较少。所以,我不能像其他同事一样定期献血,只有等到同样是‘熊猫血’的患者急需用血时才能去应急献血。”作为采血一线的医生,赵志娟深知“熊猫血”的重要性。每次医院发出急需“熊猫血”的求助信息,她总会挺身而出,第一时间献出400毫升血液,用爱心血液为患者点燃生命希望。
“献血能救人,只要有需要我都会挽袖献血。”赵志娟表示,“因为作为血站医生,医者仁心同样是我的初心,在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我会始终践行血液安全重于泰山的誓言,用专业守护每毫升血液的质量,用热忱传递每份爱心献血的温度,为更多生命筑起坚不可摧的健康长城。”
市中心医院内分泌科主任闫炜:
陪着患者一起对抗疾病
“能遇上你这么上心的医生是我的福气,真的多谢你!”8月13日上午,市中心医院内分泌科病房里,90岁的司大爷紧紧攥着科主任闫炜的双手,声音略带几分哽咽,眼中满是激动与感激。这温情的一幕,正是闫炜从医20年来,用专业与真诚守护患者健康的生动缩影。
司大爷是闫炜的“老病人”,长期患有糖尿病和前列腺增生,此次因泌尿系统感染引发高热不退、头晕目眩,原本稳定的血糖迅速飙升至22mmol/L,病情急转直下。深夜入院后,熟知老人病史的闫炜第一时间赶到,迅速带领医护团队实施面罩吸氧、建立液体通路、佩戴胰岛素泵精准降糖、针对性抗感染等一系列措施,从监测体温、血糖的细微波动,到预判可能出现的突发状况,每一个环节都想得细、落得实,最终稳住了病情,家属们悬着的心也落了地。
这样与患者共渡难关的时刻,在闫炜的职业生涯中并不鲜见。自从踏入内分泌领域,他便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重大,一直专注于糖尿病及并发症、甲状腺疾病与结节、肾上腺及垂体疾病等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工作。与其他科室不同,内分泌疾病患者往往需要终身管理,拼的是耐心,靠的是长久的坚持,他也因此与许多患者结下长达十余年的医患情谊,并用心呵护着每份信任与托付。
有一位家住周边山区县的老太太,在十多年前第一次来就诊时,因糖尿病合并肾病,全身肿得厉害。再加上经济拮据,她内心充满焦虑,总是眉头紧锁、唉声叹气。闫炜看在眼里,不仅在用药上格外用心,专挑相对便宜又有效的药物,还常常耐心宽慰老人,一遍遍给她讲病情能控制好,让她放宽心。
“有啥不舒服、拿不准的,随时给我打电话!”得知老人家住得远,复诊一趟不容易,闫炜主动留下自己的联系方式。不论是血糖怎么监测、药物怎么调整,还是医保如何报销,但凡老人问起,他都事无巨细讲清楚。这些年来,闫炜的细致关怀让老人感激于心,来医院时常常背着自家土特产,非要塞给他以作感谢。他虽次次笑着婉拒,却把这份沉甸甸的心意珍存下来。
没有惊心动魄的“战斗”,也没有轰轰烈烈的“大场面”,内分泌科的工作更多是在日复一日的精细调控里,在与患者的漫长相伴中。在闫炜看来,内分泌系统本就是人体最为复杂精细的调节网络之一,其诊断与治疗犹如在微观世界里探寻奥秘,需要极高的专业素养和敏锐的洞察力,这些都离不开对专业的极致打磨。为了跟紧行业前沿,他从未停下精进的脚步,带领团队不断探索创新,对疑难复杂病例的处置有了更深的积淀,于细微处默默守护“稳稳”的健康。
从医20年,闫炜最真切的体会都藏在“医者仁心”四个字里。“医生的职责不只是治病,更是陪着患者一起对抗疾病。”他坚定地说,“每当看到患者的血糖稳了、甲状腺功能正常了,那种被信任的温暖,还有实实在在的成就感,是什么都换不来的。不管接下来的路有多难,我都会带领科室团队走下去,继续攻克更多的诊疗难题。”
市第三人民医院肝病三科副主任侯玲珍:
以赤诚之心点亮“希望之光”
“侯大夫,我之前来看过病,现在要补开一张诊断证明。”8月14日上午,一名拄着双拐、大约60岁的男子走进市第三人民医院肝病三科诊室,一进门便着急地说出来意。
“别着急,马上给你办。”正在坐诊的肝病三科副主任侯玲珍担心他摔倒,赶忙让他坐下,之后问清楚来意后,很快补了一份诊断证明。
“这是我的名片你收好了,上面有我手机号。你腿脚不方便,尽量少跑动,有事随时联系。”临别时,侯玲珍将自己的名片递上,叮嘱他少走动、多休息,好好养伤。
“有事随时联系”这句沉甸甸的承诺,让男子感受到温暖和关怀。作为一名从业30年的医生,侯玲珍对每一位患者始终怀着一颗赤诚之心,用专业与温情守护着每一个生命。
有一次,侯玲珍收治了一位病情严重的患者,当时45岁的刘峰(化名)被诊断为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肝性脑病、腹膜炎、乙肝肝硬化,时常出现神志不清和烦躁不安的情况。家属情急之下将他转至西安一家大型医院进行治疗,然而天不遂人愿,虽经多方治疗,病情却不见好转,刘峰很快陷入深度昏迷,身体状况也急转直下。最后,家人只等来了一句冰冷的通知:治不好了,回家吧。
“侯大夫,刘峰的情况你了解,你就把他收到医院,不要让他走得那么痛苦。”连夜赶回临汾后,家属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心态,几次联系侯玲珍。
侯玲珍内心非常纠结,但是在家属一再恳求下,最终答应了下来,将刘峰重新收治。当天,侯玲珍正在上夜班。面对这位已经被国内大医院“判了死刑”的患者,她没有坐以待毙。
“不能放弃,还是要试试能不能救他。”看着这个鲜活的生命,侯玲珍心中暗暗下定决心。在迅速了解了刘峰的最新病情后,她依旧和平日一样认真严谨地制定了治疗方案,然后连夜争分夺秒地进行治疗。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侯玲珍的努力下,奇迹发生了,刘峰高烧退下来了、出血止住了,人也从昏迷中醒了过来,神志逐步恢复了正常,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顺利出院。
“家里以为没救了,没想到您奇迹般地把他救了回来。”出院时,家属给侯玲珍送来一块匾,以感谢救命之恩。
如今,十年时光过去了,刘峰依然活得好好的,还经营了几座果园,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三十年光阴流转,侯玲珍的初心从未褪色:“作为一名从业30年的肝病医生,我见证过生命的脆弱和顽强,也感受过团队协作的力量。每一次救治成功的喜悦,每一次面对挑战的不屈,都成为人生中的宝贵财富。我们不仅仅是治病救人的战士,更是患者绝望时的希望之光。今后,我会继续带着这份专业与热忱坚守在治病救人一线,用毕生所学守护每一份健康期盼。”
市急救中心急救医师田鹏燕:
每一次出诊都是与时间赛跑
“孩子,别慌。”“有我们在,很快就能出来。”8月15日22时许,瓢泼大雨中,市区解放东路与尧贤街交汇处的事故现场,救护车闪烁着警示灯疾驰而至,市急救中心急救医师田鹏燕迅速推开车门,踩着漫过脚面的积水,直奔卷入汽车车底的13岁男孩。
男孩卡在车底动弹不得,大半个身子泡在雨水中,明显有了失温迹象,下巴和腿也隐隐作痛。情况紧急!田鹏燕和同事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小心翼翼地扭动车轮,想方设法创造救援空间。同时俯下身来,一遍遍轻声安抚,引导男孩配合着转动身体。10分钟的紧张救援里,豆大的雨点将田鹏燕全身都浇透了,直到男孩被安全救出、确认仅受轻伤后,她才稍稍松了口气,用手抹去脸上的雨水和汗水。
这只是田鹏燕当班日里的寻常一幕。18时刚接班,一场突如其来的雷暴强降雨就席卷了整个市区,她所在的急救小组在雷电大雨中接连出了5趟急救任务,身上的制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越是恶劣天气,越要绷紧神经。”田鹏燕早已习惯这样的节奏,虽然加入市急救中心仅一年,但12年的临床工作经验,让她面对各类突发疾病时总能心中有数、游刃有余。
前段时间持续高温,田鹏燕和同事一天内接诊了多名中暑、热射病患者。一位家住6楼的七旬老人已体温“爆表”、意识模糊,身体热得像火炉。田鹏燕心里一沉:像老人这种情况,短时间内很可能引发全身多器官衰竭,必须争取有限的救治时间。可这栋老式居民楼没有电梯,她和同事咬牙扛起担架往下冲,狭小的楼道就像个密不透风的蒸笼,汗水一次次糊住视线,每下一级台阶都格外艰难。
“快,再快一点!”这股信念支撑着田鹏燕和同事脚步不停,将老人安全快速抬至车内。不料转运途中,老人突发心脏骤停。田鹏燕立刻扑上前,和护士轮流跪在急救床旁做心肺复苏,一轮接一轮不停歇,直到心电监护仪上那条僵直的心跳线条重新有了起伏,她们硬是从死神手里抢回了时间,为老人搏出了宝贵的救治机会。
在日复一日的急救工作中,田鹏燕早已习惯了这样的惊心动魄和争分夺秒。此时,她刚换下湿透的衣服,便接到新的急救任务。“出发!”深夜里, 救护车再次顶着密集雨帘向呼救患者驶去,坐在副驾驶位的田鹏燕目光坚定、神情专注。
“院前急救本就是没有硝烟的战场,每一刻都充满未知与挑战,每一次出诊都是与时间赛跑,每一次抢救都承载着生命重量。”田鹏燕说,急救医师不仅是生命的守护者,更是希望的传递者。她会带着这份敬畏与责任,继续在急救路上全力前行,用速度和专业为生命护航。
统筹策划 侯秀娟
记者 王德政 李 静
责任编辑:畅任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