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现在头不晕了,胸口也不闷了,没想到一次手术就把两个毛病都解决了,真是太感谢市中心医院了。”近日,刚出院的裴阿姨难掩激动。半个月前她还被头晕、胸闷折磨得无法正常生活,如今不仅症状全消、能轻松下地,更省去了“住两次院、动两次刀”的折腾。
让裴阿姨重获健康的,正是市中心医院创新开展的“心脑同治”诊疗模式,神经内科与心血管内科强强联合,通过“一站式心脑联合诊治”同步完成心脑造影与心脑支架植入,既为患者免去多次手术的风险和痛苦,更标志着医院多学科协作能力进入新阶段,在复杂疾病综合诊疗领域迈出关键一步,为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带来更优质、更高效的治疗选择。
裴阿姨今年62岁,被头晕困扰了一年多,严重时一坐下就感到天旋地转,为此不敢出门、很少下地走动。近半个月,胸憋、气短等症状又找上门来,别说干些简单的家务了,就连日常起居都得靠家人照料,这让她心里既着急又难受。由于这些症状突然加重,家人赶紧将裴阿姨送往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经检查发现,她的脑血管和心血管均存在重度狭窄,若不及时干预,很可能引发严重后果。
放在过去,这样的患者往往需要先在神经内科做脑血管造影,再转到心血管内科做冠状动脉造影,两次检查后才能完成诊断,并制定治疗方案,不仅耗时费力,还可能因等待时间长增加风险。近年来,得益于市中心医院大力推进的多学科协作模式,神经内科与心血管内科早已实现心脑联合造影常态化,患者只需一次造影,就能同时明确脑血管和心血管的疾病状况。
此次,在副院长、心血管内科专家史志明的主持下,神经内科主任李万英带领团队与心血管内科等多学科专家联合会诊,充分考量患者病情复杂、需兼顾心脑双重问题的实际需求,在常规心脑联合造影的基础上,突破传统分步诊疗的局限,创新制定出“一站式心脑联合诊治”方案,经桡动脉单次穿刺,同步完成心脑联合造影检查与同期支架植入治疗(脑动脉支架植入术和心脏支架植入术),让患者无需经历多次手术的煎熬,疗程得以进一步缩短。
手术如期进行,神经内科与心血管内科团队凭借长期积累的默契,在手术台上无缝衔接、高效配合,先是从患者手腕部微创入路,精准完成脑血管与冠状动脉造影,清晰锁定两处重度狭窄的“关键靶点”,随后在毫米级的空间里协同操作,最终成功同期植入脑血管支架与心脏支架,整套高难度的操作行云流水,全程用时1小时20分钟。
术后,裴阿姨手腕上仅留下一个针眼大小的创口,第二天就能下地活动,头晕、胸闷等不适症状已大大缓解,短短三天便顺利康复出院。她高兴地拉着医护人员的手,连连为他们的技术和服务点赞:“真没想到,住这一次院,心和脑的问题全解决了。少受多少罪不说,还花得少、好得快,你们真是实实在在为病人着想啊!”
“‘心脑同治’的核心是打破学科壁垒,实现患者受益更大化。”李万英介绍,这项技术的关键在于多学科协作,对团队默契度、操作熟练度要求极高,从术前评估到术中操作再到术后管理,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神经内科、心血管内科团队的紧密配合。相较于传统治疗方案,“一站式心脑联合诊治”不仅能减少手术次数、减轻患者痛苦,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安全性更高,还能更全面地掌握患者病情和需求,制定出更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更好提升整体的治疗效果。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心脑共病’发病率逐年上升,严重威胁百姓健康。”李万英说,“脑与心脏有着共同的病理生理机制和危险因素,‘心脑同治’的理念和模式越来越受到广大临床医生的重视。这种模式不仅创新了诊疗路径,更以创伤小、恢复快、成本低的优势,为同类患者提供了更优的选择,也在推动‘心脑同治、心脑同研、心脑同防、心脑同康’的实践中走得更实。”
“一站式心脑联合诊治”将原本需分步进行的检查与治疗“整合为一”,真正实现了“一步到位”。如今,通过常态化的多学科会诊、标准化的诊疗流程,市中心医院已将这项技术打磨得日趋成熟,用技术创新与多学科协作的“合力”,为守护百姓心脑健康打开了全新局面,越来越多像裴阿姨这样的患者无需奔波,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前沿的治疗理念和技术,为区域医疗服务水平的提升注入了强劲动力。
记者 李静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