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3、2、1,咔嚓!”9月5日,临汾爱尔眼科医院眼底病科诊室内,医护团队为前来复查的复杂眼病患者浩大叔父子留下一张珍贵合影。父子俩一扫往日愁容,满眼的笑意透着对未来的憧憬。这份“反差”源于医院公益救助项目的帮扶,不仅帮浩大叔摆脱了失明困扰,更让整个家庭重新看到了希望。
浩大叔是永和县人,右眼先天没有光感,属视力残疾四级,左眼是他感知世界的唯一窗口。可近两年,这仅存的“光”也渐渐暗淡。他曾是周边村子出了名的“好羊倌”,过去坐在山坡上扫一眼,就能清楚数出羊的数量,如今却要靠手指一只只触摸,才能勉强辨认眼前晃动的轮廓,连独自出门都成了难题。
眼看父亲的视力越来越差,浩大叔儿子很是着急,经人推荐了解到临汾爱尔眼科医院在眼病诊疗领域经验丰富、技术先进,便带着父亲辗转3小时车程赶来就诊。经过详尽的专科检查,眼底病科主任孟建中如实告知病情:“患者情况很复杂,同时患有玻璃体疝、白内障、晶状体脱位、青光眼、高度近视性视网膜病变,必须尽快手术,否则连仅存的左眼视力都保不住了。”
一连串冰冷的医学名词,像重锤般砸在父子俩心上。“不治了!治眼睛的钱,得卖多少羊羔才够啊!”浩大叔说着就要起身离开。他心里清楚,在相关政策的有力帮扶下,自家早已靠着种地、放羊过上稳定日子,但因近年来家里的经济压力较大,79岁的老母亲肢体二级残疾、生活无法自理,妻子去年脚踝骨折又延误治疗,至今仍需卧床休养,吃药看病处处都得花钱,短时间内难以拿出这笔手术费用。儿子不愿看着父亲走向失明,攥着手机出门打电话筹钱,可最终只能红着眼眶回到父亲身边,声音哽咽着说: “爸,对不起……”
孟建中了解到浩大叔一家的艰难处境后,第一时间向医院相关科室提出救助申请并积极对接公益渠道。医院对此高度重视,迅速与湖南爱眼公益基金会取得联系,双方紧密沟通协调,全力为浩大叔争取救助机会。湖南爱眼公益基金会高效推进审核流程,严格依据救助标准完成评估,最终确定为浩大叔提供公益诊疗项目全额救助。这一喜讯瞬间驱散了浩大叔一家心头的阴霾,让他彻底卸下沉重的负担。
而摆在面前的另一重考验,是浩大叔复杂特殊的病情,左眼是唯一视窗且多种眼病叠加,不仅手术难度远超常规病例,术中术后的风险也随之升高。不过,孟建中多年深耕眼底病临床与研究领域,早已积累了应对此类疑难病例的丰富经验。他带领团队周密分析、反复讨论,量身定制了涵盖术前评估、术中操作、术后护理的全流程个性化方案。最终,在团队的默契配合下,左眼玻璃体切割术与左眼晶状体囊内摘除术顺利完成,为浩大叔的左眼保住了“光明希望”。
术后复查时,浩大叔的视力已明显好转。“真不敢想,要是眼睛看不见了,家里人怎么办?我养的那些羊又怎么办?”他的话语里藏着后怕,更多的却是庆幸,保住仅剩的视力,还能有所提升,这比什么都珍贵。一旁的儿子也终于松了口气,父子俩忍不住相视而笑。见此温馨一幕,孟建中和医护团队提议为他们拍张合影。面对镜头,父子俩都有些不好意思地抿了抿嘴,却很快绽开了灿烂的笑容。平日里少言寡语的两人,不知如何表达感谢,只一遍遍重复着:“感谢临汾爱尔眼科医院的专家和医护人员!”
更令浩大叔开心的是,他术后回到村里,又重新拿起了熟悉的放羊鞭。曾说“最大心愿是做回‘羊倌’”的他,如今终于得偿所愿。孟建中由衷感叹:“每次看到患者重获光明,都更明白这份工作的意义和重量。让更多人摆脱黑暗、看见希望,既是我们坚守的职责,更是‘眼科人’始终不变的初心和使命。”
多年来,临汾爱尔眼科医院依托湖南爱眼公益基金会搭建救助平台,在综合眼病救治方面成果显著,已帮助诸多像浩大叔这样的困难患者重见光明、重获希望。这不仅是一项医疗救助项目,更是一场爱与希望的传递。医护团队将继续秉持初心,深耕眼病防治领域,用专业医术点亮广大群众“眼中”的幸福,用温暖行动筑牢公益根基,在守护光明的路上行稳致远。
记者 李 静

责任编辑:畅任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