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服务百姓为中心,康复手法为重点,结合锻炼为目的,不出远门就康复,康复幸福千万人……”9月10日,市中心医院康复医学二科病房内,七旬老人辛大叔捧着一叠写得密密麻麻的信纸,轻轻递到医护人员手中。这是他花了不少心思自编的顺口溜《表一表咱们的康复科》,足足8页纸、1500字,每一笔都透着对科室救治儿子小辛的感激。
“我想用顺口溜把心里的感激说清楚,也想告诉相同遭遇的患者。”辛大叔语气里满是真诚,“咱这地方多省心啊!解放路院区有康复门诊,屯里院区有康复病房,不管是看病的技术、待人的服务,还是住院的环境、训练的设备,都特别让人放心。不用大老远跑外地折腾,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先进的治疗,这多好啊!”
这段千字顺口溜背后,藏着一个让人揪心又暖心的故事。2024年大年初一,本该是全家团圆、热热闹闹的日子,小辛却在和家人逛景区时,突然被一阵剧烈头疼击倒,紧急送医后确诊为凶险万分的脑干出血。虽经全力抢救捡回性命,却落下了四肢瘫痪、不能言语等严重后遗症,只能依靠气管切开套管和胃管维持生命。
“儿子才40岁出头,一对儿女还小,整个家不能这么垮了。”抱着“绝不放弃”的想法,辛大叔带着小辛在外地跑了一家又一家医院,可康复效果始终不理想,儿子的病情丝毫没有起色。直到去年8月,听人说起市中心医院康复医学二科,他们才揣着最后一丝期待找了过来。这一趟没白跑,辛大叔的心重新热了起来,“科主任王亚平、护士长宋淑英专业有耐心,说的全是实在的康复办法,一下就说到我心坎里了。再看看病房环境好、康复设备新,我当场打定主意,就在这里治了。”
小辛入院后,王亚平没少花心思,多次牵头组织多学科会诊,结合针灸、吞咽治疗、手法按摩、呼吸训练、肢体训练等多种方法,量身定制了个性化的康复方案;宋淑英带着护理团队也格外上心,不仅把基础护理做得细致,还时刻盯着预防压疮、感染等并发症。一天天下来,变化逐渐显现:小辛的气管切开套管和胃管先后撤掉了,从一开始只能躺着到依靠外力坐起来,从发不出声音到能说几个单字、短句,甚至能进行简单交流。这些变化,不仅让回家后的护理轻松不少,更让深陷绝望的一家人重新看到了希望。
回到家后,辛大叔总想着让儿子恢复得再好些,又带小辛去了不少外地大医院,可转了一大圈后,思来想去还是决定回到临汾。恰好这时,市中心医院康复医学二科在解放路院区开了新的康复门诊,辛大叔便赶紧来找王亚平咨询。让他意外的是,隔了好几个月,王亚平还清楚记得小辛的情况,准确说出之前的康复进度和注意事项。经过仔细检查诊断,为了让康复效果更连贯,小辛再次住进了屯里院区。
二次住院期间,辛大叔不仅见证了科室新的发展和变化,还从其他病友口中得知,不少患者都是从北京、湖北、江苏等地慕名而来的。更让他感动的是,王亚平、宋淑英每天至少查房两三趟,实时关注小辛病情并调整方案,主管医护和治疗师认真负责、细致到位,每个人都尽心尽力,比家属还要上心。
两次住院的切身经历,再加上其他患者的亲身感受,让热爱写作的辛大叔有感而发,一笔一划写下长达1500字的顺口溜,把所见、所感、所悟全揉进了字里行间。“日夜坚守在岗位,热情服务暖人心,问寒问暖一家人,要问他们怎么样,个个都是好样的,人人赛过‘白娘子’。”
“我虽然记不全每位医护的名字,但他们天天来病房查看、帮小辛做训练的样子,都刻在我心里了。”辛大叔捧着写满字的信纸,充满感激地说,“我写这些,不只是为了感谢,更想跟那些还在四处找康复医院的人说一句,不用非得跑外地的大医院,咱们临汾就有技术好、待人亲的康复科,能给像小辛这样的患者,实实在在带来希望。”
收到这份沉甸甸的心意,康复医学二科的医护人员们心里暖暖的。自科室成立以来,不管是癌症晚期需要安宁疗护的患者,还是偏瘫截瘫想重新站起来的患者,都能在这里得到细心的照料和康复的底气。短短几年,医生办公室、护理站及走廊墙上,都挂满了患者和家属送来的锦旗和感谢信,每一份都是实打实的认可。如今,在医院的全力支持与推动下,科室特意在解放路院区开设康复门诊,颈肩腰腿疼正骨治疗、偏瘫截瘫康复、言语吞咽与认知障碍训练等都能“就近看、就近练”,让患者少跑路、求医更方便。
“我们面对的不仅仅是一位位患者,还承载着一个个家庭的幸福。”王亚平说,“‘一切为了患者’是动力更是前行的方向,我们会把康复的技术练得更精,把服务做得更优,从方方面面回应患者的需求,帮助更多家庭重新找回希望、找回幸福。”
记者 李 静

责任编辑:畅任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