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在市第三人民医院感染性疾病二科主任马丽琴的办公桌上,一本2004年的入院登记本被反复摩挲得边角微卷、纸页泛黄,但上面的字迹依旧清晰可辨。这是她21年防“艾”抗“艾”历程的“见证者”,默默记录着她带领团队向前突破的每一步。
扎根艾滋病防治最前沿,马丽琴先后牵头参与国家863计划及“十一五”至“十四五”等科研项目,推动科研成果快速转化为临床方案;还在全省率先推行“个体化方案、一站式服务、全程化管理”模式,患者治疗好转率高达98%。这份深耕让团队斩获诸多国家级荣誉,更助推医院获评全省首个“HIV医疗服务标准化标杆单位”,交出一份份亮眼成绩单。
在马丽琴心中,比荣誉更珍贵的“勋章”,是这些年收治的3800余名患者,在她的陪伴下重归生活正轨。那些曾被阴霾笼罩的生命,如今终能坦然拥抱阳光,这正是她为“艾”前行的最大动力。
一笔一划见初心
10月22日下午,约定的采访时间刚到,马丽琴便匆匆从全市艾滋病防治相关培训会的筹备现场赶回医院。她一刻也不停歇,先是为门诊患者检查、开药,接着又在微信里逐一解答患者的用药疑问。尽管早已实现电子病历全覆盖,但她仍会频繁翻开桌上那本手写的入院登记本,仔细标注上最新的关键信息。
这本登记本始于2004年,既是马丽琴防“艾”抗“艾”工作的起点,更是她与患者的“情感密码”,随意报出一个患者编号,她都能道清对方的病情与现状。也正是这年7月,作为全国较早开展艾滋病临床诊治的医疗机构,市第三人民医院成立了专门治疗艾滋病的科室。“下班以后,你去新成立的病区吧!”“好!”一句简短的指令与干脆的应答,让马丽琴的人生轨迹从此“转向”。
当时,受医疗条件、救治环境和人们观念的限制,患者大多在晚期才入院,病情普遍较重、并发症多。再加上信息闭塞,其他人误以为与患者共餐、握手都会被感染,对这个群体避之不及。在这个谈“艾”色变的年代,马丽琴却知难而进,从熟悉的妇产科跨入未知的艾滋病防治领域,勇挑科主任的重担。起初,她也有担忧,但担心的不是感染风险,而是专业知识不够扎实,无法给患者带来活下去的希望。
登记本上编号A0001的运城患者,是马丽琴收治的第一个病人。这位与她同龄的年轻姑娘已被艾滋病毒折磨了10年,就诊时面色苍白如纸、身形枯瘦,双眼空洞无神,嘴里反复呢喃:“为什么是我?”外形的苍老与内心的绝望,让马丽琴格外揪心。她边实践摸索,边带着临床难题向专家请教,迅速积累起艾滋病相关多系统并发症的诊疗知识和经验。她一方面将最新技术应用于临床,精准降低患者体内病毒载量,另一方面从陪患者聊天解闷到规划康复计划,用细微关怀一点点融化对方心中的坚冰。
马丽琴坚持“医身”更“疗心”,陪许多患者走过艰难历程,让他们从恐惧、彷徨、无助变得充满信心、生活美满。如今,20多年过去,许多患者跟A0001患者一样,病情得到有效控制,整个人面貌一新,每年都会特意来看望马丽琴,大家似好友更似亲人。他们总是对马丽琴说:“如果没有你,我活不到现在,是你给了我新的人生。”
这样的转变,正是马丽琴最珍视的“疗效”。凭借这份专业与用心,她从“门外汉”变成“领头人”,更带领团队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防治之路。那本泛黄的登记本上,一笔一划记录的是病例,更是一位医者21年未曾改变的初心:用专业驱散病痛、用温暖照亮生命。
不离不弃创奇迹
“你只要遵从医嘱、按时吃药,病情就能得到有效控制,完全可以像普通人一样工作生活。”这是20多年来,马丽琴对患者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她从不会放弃任何一个患者,哪怕送来时病情再重,也会想法设法创造“生机”。
病房里有位34岁的男性患者,去年因艾滋病晚期引发呼吸衰竭,经马丽琴带领团队全力施救才挽回生命。可他后来觉得身体痊愈,便不再按时服药,对医护团队的多次随访和反复叮嘱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没想到一年后,患者因并发脑膜炎再次入院,又一次被马丽琴从生死边缘抢救回来,再经精心治疗从昏迷不醒、四肢无力逐渐好转到意识清晰、能够下地。他含着眼泪说:“马主任,我以后一定听你的话,好好珍惜生命!”
这样的“反复”让马丽琴惋惜,而更多的“重生”让她欣慰。她的手机始终24小时开机,只为让患者有问题能及时找到依靠,哪怕深夜接到急救电话,也总是第一时间随叫随到。面对着患者全身皮疹溃烂、流脓发臭甚至肿瘤溃破露骨的情况,马丽琴因高度近视,佩戴防护眼镜便看不清伤患处,只能冒着被感染的风险,凑得很近为患者清洗上药。脓液偶尔会喷射到身上,她快速处理后便立刻重返工作。这份不畏艰险的坚守,成了患者眼中最安心的光。
为让患者得到更好的救治,纯西医出身的马丽琴主动开拓创新,将目光投向中医药。在医院大力支持下,她极具前瞻性地奔走协调,2006年便促成医院与北京佑安医院合作启动中西医结合治疗艾滋病项目,通过中医调理改善乏力、腹泻等不适症状,同时兼顾维护患者免疫系统功能,降低西药副作用。凭借多年积累的临床经验,2019年7月底,医院顺利成为山西省中医药管理局确立的“国家中医药治疗艾滋病试点项目”依托单位,让患者享受到更规范的辨证施治服务。
深知艾滋病病程漫长且极易合并多系统疾病,马丽琴不仅深耕医术,更着力推动构建“以患者为中心”的协作诊疗体系。医院整合多学科资源搭建一站式服务平台,肝病诊疗、肾透析、中医诊疗等服务均可院内解决,既终结了患者辗转求医的困境,也减少了病情暴露的心理压力。为守住治疗成果,她牵头建立全流程随访管理制度,定期监测CD4+T淋巴细胞计数与病毒载量以评估免疫状态和治疗效果,并通过面对面沟通、电话微信随访、健康小课堂等多种形式反复强调服药依从性,全方位的守护让患者感受到家一般的温暖。
这些年,马丽琴带领团队在普通病房里,从死神手中抢回一个个绝境患者,创造了堪比ICU的生命奇迹。“病有不同,医者的责任没有不同,他们值得最好的诊疗。”这句朴素的话里,藏着对患者的尊重,更凝结着团队20余年的坚守与创新。
同心同向迎朝阳
“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艾滋病早已不是不治之症,经规范治疗和管理可实现带病毒长期生存,预计寿命接近人均水平。”如何让患者更有尊严、更有希望地生活下去,成了马丽琴20余年深耕不辍的考题。
临床中,许多病情稳定的年轻患者总会悄悄吐露对家庭的向往,但因疾病自卑却步。这些心愿,马丽琴都默默记在心里,每当遇到病情可控、心愿相通的患者,便主动为双方牵线搭桥。迄今,经她撮合的新人已有不少,更有多个家庭在她和团队的帮助指导下,通过母婴阻断顺利诞下健康宝宝。
1996年出生的红红(化名),自5岁起便在此开启抗“艾”之路。在规范治疗与暖心关怀中,她不仅完成学业,更与一位同抗病魔的男生相知相恋。两人坚持规范治疗,确保病毒载量持续低于检测线后,最终携手步入婚姻。如今,在专家团队的精准评估与全程护航下,小夫妻拥有了一个可爱健康的男孩,还收获了一份红红火火的小事业,用平凡幸福印证了HIV感染者也能拥有完整人生。
“我们医院是山西省艾滋病治疗定点医院,科室又是全省唯一艾滋病儿童治疗定点科室、全市艾滋病诊治定点科室,理应扛起这份沉甸甸的使命。”马丽琴说,治疗的关键在于规范精准,HIV感染需终身服药,患者依从性直接关系治疗效果。身兼山西省艾滋病治疗专家组组长等多项重要行业职务的她,肩负着全市HIV感染者、患者及全省艾滋病儿童的治疗管理重任,不仅牵头参与国家863计划及“十一五”至“十四五”等多个科研项目,涵盖HIV合并症诊疗、中医药治疗等领域,更在全省率先推行“个体化方案、一站式服务、全程化管理”模式,以多学科协同服务与全流程随访强化管理,让不同年龄、不同病情的患者都能获得适配的诊疗支持。
马丽琴深知,让患者回归正常生活,只有精准治疗还远远不够。她不仅在各级行业组织中履职发声,更带头当好义务宣传员,走进学校、企业、社区普及防艾知识,努力消除大众的偏见和歧视,为患者营造更友善、更有爱的环境。她坚信,随着新的抗病毒药物增多、诊疗模式完善,患者坚持规范治疗就能正常生活,经母婴阻断更能生育健康宝宝。
一路走来,马丽琴始终秉持“既要全力挽救生命,也要用心帮患者铺就幸福之路”的理念。在她和团队努力下,科室年门诊接诊约8000人次,收治患者从“晋0001”增至“晋3800”,患者治疗好转率达98%,同时承担暴露后预防及合并症筛查工作,不断延续着生命奇迹。科室先后荣获全国三八红旗集体、医药卫生系统先进集体、山西省青年文明号、巾帼文明岗等荣誉,成为行业内引人瞩目的标杆。
采访结束时夜色已深,科室的灯仍亮着,马丽琴还在伏案核对信息。二十余年坚守,她用医术与温情改写3800名患者的人生轨迹。这份坚持如希望之光,引领医患同心同向,共迎朝阳。
本报记者 李静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