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从汾水之滨到天山北麓,跨越近三千公里的山河,连接的不仅是地理的空间,更是心的距离与共同的梦想。
自2023年4月起,我市第五批援疆干部人才肩负着家乡人民的重托与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的使命,扎根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师新湖农场这片广袤的热土。他们以人才为火种,以民生为土壤,创新构建“一核二翼三驱动”工作体系,以“输血更要造血、支援更要赋能”为使命,在医疗帮扶、教育提质、文化润疆、城乡建设等领域倾情奉献,在一片片棉田、一座座公园、一间间诊室、一所所校园里,用心血与汗水浇灌出晋疆情谊的繁花与硕果,书写了一部感人至深的援疆纪实。
一心一意
织就健康守护网
在新湖农场,一张由“兵地融合、四方联动”机制编织的健康守护网正越织越密。这项由我市援疆团队牵头,联合新湖农场分院、福建援疆三明分指挥部、玛纳斯县总医院共同推动的创新实践,已成为提升区域医疗水平的核心引擎。短短两年间,援疆医疗队已累计开展7项填补空白的新技术,诊治患者超过1.65万人次,完成教学查房百余次,培养临床骨干十余人。这一系列扎实数据,标志着医疗援疆从过去的零星支援迈入系统推进、自我造血的新阶段。
这一局面的打开,离不开清晰的整体部署与战略远见。我市援疆团队负责人、新湖农场党委常委、副场长许雯在深入研判后意识到,要实现援疆效益的最大化与长效化,必须构建一个可持续的内生发展体系。她创造性提出“技术攻坚+人才培养+机制建设”三位一体的工作思路,并全力推动“兵地融合、四方联动”的协作框架。在这一框架下,我市援疆团队作为“中枢”,为陆续抵达的22名援疆人才进行“个性化分工”,实现从“单兵作战”到“集团协同”的转变。
“授人以渔”的理念贯穿始终。在玛纳斯县总医院,来自临汾市人民医院的消化科专家刘小涛,带领当地团队成功实施了该院首例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及取石术。手术台上,他一边沉稳操作,一边细致讲解;手术台旁,来自新湖农场医院的跟学医生目不转睛。这台手术的成功,不仅是技术的突破,更是四方联动机制的生动体现:它以我市医学专家为核心技术力量,依托玛纳斯县总医院的平台资源,直接为新湖农场医院培养了本土骨干,实现“做一台手术、培养一个团队、填补一方空白”的复合目标。
“我们的目标,从来不只是完成几台漂亮的手术,而是要教会他们,让先进技术在这里真正扎下根。”刘小涛道出了援疆团队的共同心声。
如今在许雯的整体谋划下,医疗援疆的重心坚定地放在“留下来”的培育上。援疆医生与本地骨干“结对子”,从病历书写到手术技巧倾囊相授;一场场专题培训,手把手地教,心贴心地带。一位刚刚能独立完成复杂超声检查的本地医生激动地表示:“以前遇到疑难病例就得往外转,现在我们有信心自己解决了!老师走了,技术留下了。”
这种“个人专长匹配、团队合力推进、本土力量传承”的模式,产生了“引进一个、带动一批、影响一片”的倍增效应。
一笔一画
勾勒晋疆情深同心圆
在临汾市博物馆,来自新疆新湖农场小学五年级的阿丽亚,第一次亲眼看到了出土于陶寺遗址的龙纹陶盘。她激动地拉住身旁的同伴,声音里带着抑制不住的兴奋:“看!这就是我们‘龙的传人’的由来!”这一幕,发生在去年秋天那场跨越2870公里的“汾水连天山”研学活动中。对阿丽亚和其他16名同学来说,这趟旅程为他们打开了认识世界的崭新窗户,也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了文化认同与血脉相连的种子。
而这扇“窗户”的打开,正是我市深化教育援疆工作,将援疆从课堂之内延伸到心灵之中的一帧暖心影像。在坚实的医疗援疆筑牢健康基石之后,我市的援疆力量持续聚焦,将教育作为赋能未来的关键着力点,为新湖农场的人才培养和区域教育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援疆教师们从汾水之滨远赴天山北麓,深耕于教学一线。他们的工作,并非浮于表面的指导,而是沉甸甸的扎根。两年来,累计超过480次的听评课与教研活动,110余条倾囊相授的改进建议,50节精心呈现的公开课与示范课,8场启迪思路的专题讲座,以及协助完善的44项小学管理制度……这一连串数字的背后,是援疆团队“润物细无声”的辛勤耕耘。他们建立的“推门听课”机制、开发的校本教材和推行的多元教学法,如同精准滴灌,有效激活了当地教学的一池春水。其核心目标,就是要为新湖农场打造一支“带不走”的优质师资队伍。
理念的转变,是最深刻的转变。“援疆教师们带来的不仅是新方法,更是新理念。”本地教师马娟的感慨道出了许多同仁的心声。在援疆教师的悉心指导下,她设计的《边疆民俗文化》校本课程荣获了师级一等奖。在新湖农场,一批批像马娟这样的本土教学骨干正在迅速成长,他们,正是这片土地上最稳固、最根本的教育力量。
除了夯实课堂基础,文化认同的铸牢更是教育援疆的深远使命。说起援疆教师们创新开展的“晋疆墨韵润童心”规范汉字书写活动,如今已成为六师首个被推广的书写教育品牌,在孩子们的心中刻下中华文化的共同印记。
去年六月,新湖农场小学的礼堂里墨香四溢,国家级书法家王宗鹏先生执笔挥毫,“晋疆情深”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落于宣纸之上,台下百余名师生凝神注目……这是“晋疆墨韵润童心”活动的启动仪式现场,如今这一活动也已成为我市教育援疆的标志性成果。
“我们要让每个笔画都成为连接晋疆两地的文化纽带。”援疆教师许广成在活动现场道出了初衷。他所开发的“汉字里的地理课”别出心裁——讲解“疆”字时,勾勒出天山的雄伟轮廓;解析“晋”字时,描绘出汾河的蜿蜒秀美。在他笔下,抽象的汉字变成了可感、可亲的家乡画卷。
许雯表示,教育是授人以渔,是赋予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我们要让方块字成为连接晋疆文化的桥梁,让“中华文化共同体”理念在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通过系统的书法教学、稳定的资源支持和深入的结对帮扶,援疆团队构建起一套完整的教学体系,着力将“晋疆墨韵”打造成一块响当当的教育品牌,为边疆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探索出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路径。
从阿丽亚在山西的惊叹,到马娟老师在讲台上的成长,再到孩子们笔尖流淌的晋疆墨韵,教育援疆不仅留在了课堂,更走进了孩子们和老师的心里。
一言一语
浇筑民族认同根脉
当教育援疆为边疆的孩子们点亮了知识的灯塔,一场更为深远、关乎精神与灵魂的“浸润工程”正在这里生根发芽。在新湖农场,我市援疆工作队在夯实教育根基的基础上,将工作重心从“扶智”延伸至“铸魂”,通过一系列富有创新与温度的文化教育实践,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革命文化如春雨般滋润心田。
今年夏季,一场名为“经典诵读情景党课”的活动在新湖农场文化活动中心震撼上演,标志着我市援疆的文化教育实践迈上了新台阶。这堂党课摒弃了照本宣科的传统模式,变成了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左权将军对女儿“北北”的铁骨柔情,赵一曼烈士留给“宁儿”的殷切嘱托,通过演员们声情并茂的演绎,从泛黄的信笺中跃然而出,化作滚烫的情感,深深撞击着观众的心灵。台下,有人攥紧拳头,有人悄然拭泪。“先烈的家书带着温度,让我们读懂了幸福生活的来路。”一位当地干部的感慨,道出了这堂特殊“思政课”的非凡力量。这种将历史从书本引向舞台、让精神从文字化为共情的创新实践,为当地干部群众进行了一次深刻的精神“补钙”和信仰淬炼。
“真正的文化润疆,绝非一时的‘文化输血’,而是要在本地培育出蓬勃的‘文化造血’能力。”谈及这份跨越山河的援疆情感,许雯激动地说:“在临汾,我们有句深入人心的话叫‘爱临汾·赢未来’;如今在这里,‘爱新湖·赢未来’同样成为了大家口口相传的响亮口号,这句承载着深情与信念的话语更是化作实体地标,成为见证晋疆情谊的打卡点。”这一理念指引下,我市援疆团队着力推动工作从“送文化”向“种文化”转型。
在这一转型过程中,我市援疆团队通过引入山西优质资源,打造了一系列品牌活动。从年初的“新年诗会”到“五一”期间的“首届文化旅游季”,再到“端午粽香”文化活动,来自我市的文艺工作者跨越千里,将高亢的民歌、翩跹的舞蹈、惊险的杂技带到新湖,让当地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高水平的文化盛宴,极大地开阔了文化视野。
与此同时,我市援疆团队联合当地成立“新湖之声宣讲团”,深入连队、社区、学校,讲述王震将军的“军令状”、劳模冯维素的不平凡足迹、烈士辛建西的英勇事迹等“新湖故事”。这些来自身边的榜样,让崇高变得可感可学,极大地增强了职工群众对家园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临汾援疆干部文化专家乔炯等人,不仅亲自策划活动,而且致力于“授人以渔”,指导当地群众自主参与策划与表演,将文化的种子真正“种”在了新湖的土地上。
值得一提的是,援疆团队还巧妙地将临汾深厚的“根祖文化”与兵团特有的“屯垦文化”相融合,找到了情感共鸣的切入点。通过开展“屯垦天山70载 我与家乡共奋进”“砥砺奋进70载 我与兵团共成长”等主题活动,用“老家的根”联结“新湖的家”,铸牢各族职工扎根边疆、共建家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当前,我市援疆团队以文化为桥,以教育为舟,成功地将援疆工作从“扶智”的层面,深入推进至“铸魂”的崭新高度,让民族团结的石榴籽抱得更紧,让文化教育在深度融合中铸得更牢。
一砖一瓦
兜起百姓“幸福感”
从基层活动中心的灯火,到血液透析室的生命守护;从连队人居环境的焕然一新,到即将投用的幼儿园户外活动区即将响起的欢声笑语……从2023年至今,我市援疆团队的足迹深深印刻在新湖农场的土地上。
2023年,一批投入500万元援疆资金建设的基层党群活动中心在1连、6连及20连相继落成并投入使用,为连队党员群众提供了设施完备、功能齐全的学习议事与活动新家园。
步入2024年,援疆力度持续加大,为回应职工群众对美好生活日益增长的需求,一项投入1800万元的人居环境整治项目顺利完工。项目聚焦基础设施短板,为核心连队新建污水管网14.91公里、供水管线1.83公里,并配套建设相关设施及装备垃圾清运车辆。此举从根源上解决了生活污水治理难题,彻底改善了连队“脏乱差”面貌,显著提升了居民生活品质。
与此同时,基层医疗服务的薄弱环节也得到加强。通过积极争取资金,农场医院血液透析室顺利建成。它的投用,成功填补了农场在该领域的医疗空白,为当地患者带来了更为便捷的生命希望。
文化的交流是心灵的对话。团队投入30余万元计划外资金开展的晋疆两地“交流交往交融”活动,为晋疆两地人民架起了一座情感沟通的桥梁。而这份深厚的情谊,在当地政府为感恩援疆、铭记山西情谊而主导建设的“晋疆公园”中得到了具象化的体现。在这座象征团结的公园里,我市援疆团队特意协调了20万元计划外资金,用于公园儿童娱乐设施的购置与安装,为这片承载情谊的公共空间增添了更多童真与欢笑。
回看2025年,一项投入400万元援疆资金的幼儿园扩容项目已进入收尾阶段,投入使用后将有效缓解农场幼儿入学需求,托起孩子们更加灿烂的明天。
“城建援疆是一份需要倾注心血、与当地共同成长的长期事业。”许雯表示。为此,来自我市的援疆干部们将身影深深扎根在建设一线。据统计,团队累计参与了超过100次施工现场会议,从工程进度、建筑质量到施工安全,进行全过程的精细化管理。
每一名援疆干部不仅严把质量关,更将内地的先进理念带入边疆。在城镇绿化中,他们引入了粉黛乱子草等特色植物,着力打造景观层次丰富、服务功能齐全的公共绿地空间,旨在让居民“推窗见绿、出门入园”,实实在在享受高品质的宜居环境。
援疆的深远意义,在于赋能当地,激发内生动力。临汾援疆团队深谙此道,将“智力援疆”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
面对园林绿化等专业领域,团队不仅制定详细的养护标准,更积极组织园林树木修剪、养护等专业技术培训,将先进的理念和实用的技术手把手地传授给当地的园林工人。这种“授人以渔”的方式,为新湖农场的城镇绿化事业提供了坚实的人力保障和长效发展的内生动力。
在晋疆公园内,有一片由我市援疆干部与当地干部职工共同种下的“晋疆林”。海棠与长枝榆并肩而立,每一块写满寄语的树牌,都是“晋疆携手,绿满边疆”承诺的象征。这样的活动,吸引了众多居民积极参与。当居民们亲手为家园增添新绿时,他们的归属感、责任感与共建美好家园的成就感油然而生。
正是一份份初心凝聚,让临汾援疆工作超越了简单的帮扶,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根本性转变——医疗团队播下的技术火种在本地生根发芽;教育援疆打造的“带不走的队伍”焕发活力;文化润疆浸润的心灵凝聚起最深层的认同;城建援疆描绘的蓝图化为群众触手可及的幸福。
当晋疆公园的星光点亮万家灯火,当朗朗书声与翰墨清香交织回荡,我们看到,临汾援疆团队以深情为笔,以实干为墨,真正将“汾水情”融入了“天山魂”,在不懈奋斗中铸就了血脉相连的发展共同体,为新时代援疆事业谱写出动人的临汾篇章。
记者 祁欣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