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杜绝秸秆焚烧 减少空气污染

2020-10-12 09:23:14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临汾新闻网讯 曾经,每到冬种的时节,行走在田间地头,随处可见一股股青烟直冲云霄。农民在田间忙碌的身影映衬着袅袅青烟,好似一种“乡愁”,让人印象深刻。

  如今,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田间地头焚烧秸秆的现象已十分罕见。虽然失去了那富有诗意的“乡愁”,但生态环境的改善却让人们享受到最普惠的民生福利。

  “焚烧秸秆是农民播种前给田地施肥的一种惯用做法,‘刀耕火种’中的‘火种’说的就是把草烧成灰作为肥料,再种下农作物。”日前,尧都区乔李镇王村村民聂红春为记者讲述农民焚烧秸秆的原因时这样说道。

  在聂红春看来,焚烧秸秆所能给田地施加的肥力与其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远不能比。喜欢钻研的他对焚烧秸秆的坏处张口就来。

  焚烧秸秆有一定的风险,首先在田地焚烧秸秆容易引起火灾,遇到大风天更是容易助长燃烧态势。其次,焚烧秸秆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烟雾,烟雾中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和一些有毒气体,这不仅对人有伤害,更是污染大气环境。最后就是田地焚烧的话,燃烧的过程中会产生较高的温度,这对土壤的表层产生破坏,很容易让土壤板结,甚至将一些微生物烧死,土壤的质量下降了,农作物长得不好,来年想高产也难。

  “村里早就不让焚烧秸秆了,每到冬种的时候,村干部还会挨家挨户地打招呼。”聂红春说,“以前村里刚不让烧秸秆的时候,村民们并不听,偷着烧。但这两年好多了,几乎没人再烧秸秆了。”

  说到兴起的时候,聂红春忽然皱起了眉头感叹道,“以前能烧秸秆的时候,大家也很少烧,都是烧一些没用的杂草,秸秆都收集起来当饲料。现在不让烧了,养牲口的村民更是少之又少,一大堆秸秆不烧,占地方不说,碰个火星还容易引发火灾。处理秸秆又成了一大难题。”

  “要想让所有农民都不再焚烧秸秆,那就必须给秸秆找到去处,让它变废为宝。”聂红春感叹道,他在网上看到很多秸秆回收、变废为宝的例子,但实际生活中并没看到过。为此,他希望有关部门能够在临汾扶持、推广秸秆回收行业,让农民增收的同时,为蓝天减负。

  记者 刘超

     

责任编辑:畅任杰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