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我们村清洁取暖改造已有好几年了,虽然没人烧煤了,但烧柴火的却多了起来。”日前,尧都区段店乡北王村村民李佳与记者闲聊时说。
清洁能源进村入户,让冬日里的煤烟、煤灰、煤味彻底成为历史,这场能源革命让村庄更美更宜居了。但在李佳看来,这还不彻底,清洁能源不光要替代散煤,还要替代各类秸秆、柴火。
“农村最不缺的就是柴火。”李佳说,像农作物秸秆、玉米芯、树枝等如此廉价甚至无成本的燃料,想让农民不使用,真是难上加难。
话锋一转,李佳说:“村民生火做饭用柴火,在耕作上也有焚烧秸秆的习惯。”李佳认为,只有让秸秆柴火有了去处,才算是完成这场农村的能源革命。
李佳娓娓道来,“刀耕火种”是传承已久的耕作方式,每年冬春季节,不少地方的镇村干部都会增添一项重要工作,那就是守在田间地头防止农民焚烧秸秆。尽管上级部门三令五申一再强调,尽管基层干部不眠不休死守,可事实上焚烧秸秆的情况还是难以禁绝。农民经常会和基层干部“躲猫猫”,趁着下半夜防备松懈时悄悄点一把火,田野里就又是一片烟火连连,为严峻的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添了堵。
李佳认为,只一味地禁止焚烧秸秆,其实效果并不理想。农民从主观上其实并不想焚烧秸秆,可是因为秸秆没有合适的去处,也为了不影响耕种,焚烧是他们所能想到的最简捷的办法。不让农民焚烧秸秆,关键还得给秸秆找出路。如若不然,即便投入再多的人力物力,治理的效果也不会好。
“杜绝秸秆焚烧污染,得让它有去处。”李佳说,将秸秆转化利用的途径其实很多,进行深耕还田、沤制有机肥料、用于食用菌生产、制造沼气、养殖牲畜、生产清洁能源等等,这些都是秸秆的好去处。
采访结束时,李佳希望政府和企业能够加大对秸秆、柴火转化利用方面的创新、科研和投资,让秸秆、柴火在高科技的引领下变得更有价值,让秸秆真正有了去处。
记者 刘超
责任编辑:畅任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