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12月27日,刚刚从外地乘坐飞机归来的魏先生在机场的停车区域排队等候出场时,同行的一位友人在车内按捺不住了,点了支烟,并将车窗缓缓摇下,以便抖弹烟灰。待车辆交费成功后,这位友人将还冒着火星的烟头随手丢出了窗外。
看到同行者如此不雅之举,魏先生顿生厌恶,考虑到还有其他好友在场,为了不让场面难堪,魏先生没再多说什么。
“哎,这人怎么是这个这样子呢?表里不一。”魏先生表示,他和这位友人也是通过朋友介绍认识的,交情并不是很深,但在这位友人的朋友圈,时不时会看到他平日里发一些参加公益活动的照片和心得,本以为是位有教养、有素质、品德高尚之人,没曾想……魏先生直言,就是这个小小的烟头,让他对这位友人之前所搭建的人设,画上了一个大大的问号。
“之前还见他去参加环境保护的宣传活动,可如今放到自己身上,却知行不一,这也太气人了。”魏先生表示,一个人的环境素养由“知”和“行”两部分组成,仅仅停留在“知”的层面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实实在在地去“行”,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所在。
“车窗抛物真的抛不得,因为你抛掉的是垃圾,丢掉的是素质,影响的可是生活环境呀!”魏先生说,其实大家心里都清楚,乱丢垃圾、随意吐痰、践踏草坪、攀折树枝等行为都是不对的,可有时图一时省事,就索性将其抛在了脑后。
对此,魏先生表示,在环境保护的过程中,我们每一个人都应实时给自己套上“紧箍咒”,对自己的行为多加审视。只有做到知行合一,我们的环境才能持续得以改善,我们的生活才能过得舒心又畅快。
记者 卢婷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