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1月2日出版的《人民日报》在第5版绿色焦点栏目刊发了《工业减排、清洁取暖等措施同步推进——山西临汾 保卫蓝天不遗余力》一文,介绍了我市“调结构、压产能、关企业”,扎实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用环保倒逼转型、推动绿色发展的做法,本报今日予以刊发,以飨读者。
山西省临汾市生态环境局执法队队员韩军长舒一口气。前一夜3点才睡的他,下午刚从曲沃县回到市区,晚上又跑回曲沃县。“刚坐下吃晚饭,手机显示曲沃乐昌中学监测点污染物浓度不断提升。”韩军说,“昨天下午刚排查过附近的工矿企业,不会立刻出现问题,一定有新增排放源。”在附近摸排大半夜,他终于找到了几处散煤燃烧点。
4年前,临汾市因“二氧化硫爆表”一度成为舆论关注焦点。“治气后进生”发力,先从二氧化硫破题。二氧化硫排放主要来自煤的燃烧,包括煤焦、冶金和钢铁等企业,以及散煤燃烧。当地大气污染源解析结果也直指问题所在:在PM2.5贡献值中,工业排放和燃煤排放贡献分别为33.7%和27.8%。
“工业源排放和散煤燃烧是治污‘牛鼻子’,减少排放是关键。”临汾市分管环保的副市长潘海燕说,“临汾长期以来形成了‘一煤独大’的产业格局,2017年被限批后,接下来的两年中几乎难有大项目上马,对经济发展影响很大,临汾承受不起再一次限批。从这个角度说,抓环保就是抓发展。”
在山西转型发展的大背景下,临汾用环保倒逼转型。
抓工业减排是“技术活”,急不得、也缓不得。临汾市提出“调结构、压产能、关企业”。市生态环境局局长李永芳上任两年,先后关停13家在产大型焦化企业,关停市区周边1家钢铁企业和1家大型塑料制品企业,退出砖瓦企业13家,排查整治“散乱污”企业4291家,淘汰洗煤企业83家。
调结构也很重要。“退城入园,退川入谷”,将企业按照四类进行分别管控。“评为A级的,一般在各指标控制上远优于国家标准,可以免限产或错峰生产。”潘海燕表示。
巨大的煤棚里,灯光将十几米高的煤堆照得发亮,自动雾炮正源源不断喷出水珠抑制扬尘。山西光大焦化气源有限公司,2019年被评为“3A级工业企业旅游示范区”。“超低排放改造不能完全解决问题,我们采取封闭处理,深度治理生产全过程中的有组织、无组织排放。”公司副总杨永尧说。
拒绝“假”动作,数据会说话。科技手段成为环保部门的眼睛。以用电监管平台为例,临汾市将用电量监测设备装在焦化企业的推焦设备上,只要设备推焦,就必然产生用电负荷。通过这样的方式,环保部门可以准确掌握企业当天的推焦次数,从而掌握企业产能。
企业对监管的接受程度也越来越高。2019年10月,临汾市襄汾县新金山特钢有限公司的微型监测站显示,一氧化碳浓度持续升高。企业总工程师危移新在手机上接到预警,环保执法人员也到了现场,大家齐心协力排除了超排故障点。危移新介绍,公司累计投入6亿多元用于环保设备改造。
清洁取暖改造,不遗余力。2017年至今,临汾市清洁取暖改造74.62万户,全市清洁取暖覆盖率达到87%,不仅清洁取暖,也让群众温暖过冬。
多措并举,终有斩获。2017年,临汾市二氧化硫年均浓度72微克/立方米,小时峰值浓度最高1919微克/立方米。截至2020年12月20日,临汾市二氧化硫年均浓度18微克/立方米,小时峰值最高未超过100微克/立方米。
分析改善原因,临汾市委书记董一兵说:“污染减排是基础,坚持刀刃向内为先,不怨天尤人,坚持过程管控,坚持动真碰硬,坚持精准施策为要,坚持求真务实为核。”
(原载1月2日《人民日报》)
人民日报记者 胡健 乔栋
责任编辑:畅任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