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这个冬天市区蓝天白云比往年多了很多,空气也更清新了”这是许多人共同的感受,尤其是新年后,湛蓝的天空更是频频造访,那份蓝色沁人心脾,令人沉醉,人们称之为“临汾蓝”。
“临汾蓝”的光顾,是大自然对我市党群同心加油干,产业转型蹚新路,科学发展创佳绩的回馈。从几年前的“约谈”“限批”,到2019年退出全国倒一,再到2020年的稳步前行,临汾一步步走出重污染阴影,迎来天清气朗的美好时光。
成绩来之不易,未来任重道远。打赢“保卫战”,守护“临汾蓝”,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需要全党、全民、全社会的共同参与。近日,本报记者走近专家学者、执法人员、基层工作者,就继续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巩固“临汾蓝”进行了交流探讨,现将这些稿件集中刊发,期待唤起更多人民群众参与其中,让蓝天白云与你我长期相伴。
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赵素丽:
狠抓四个治理 守卫蓝天白云
临汾新闻网讯“2020年,市区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从全国168个重点城市倒数第5提升到倒数第7。完成了年初确定的争取性目标任务”。1月6日,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赵素丽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道,过去的2020年,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上下,从初春到盛夏,从深秋再到寒冬,发起了一轮又一轮“蓝天保卫战”。一次次刀刃向内的决断、一个个“蓝天卫士”的身影、一幕幕饱含心酸的付出……每一个守卫蓝天的场景都让她刻骨铭心、深受感动。
对于我市当前大气污染防治形势,赵素丽有清醒的认识,她感叹道:“近年来,我市环境空气质量得到了极大改善,但仍在末位徘徊,距离达标还有漫长的距离。大气污染防治形势依然严峻,不进则退,慢进则退,我们必须时刻保持警醒,保持定力,坚持方向不变、力度不减,进一步强化源头治理、过程治理、系统治理、综合治理,为临汾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环境支撑。”
当记者问起2021年大气污染防治方面的目标时,赵素丽说,我市初步拟定的争取性目标有两个,一是市区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在全国168个重点城市中退出倒十,在汾渭平原退出倒一;二是在永和、隰县、大宁、蒲县、吉县、乡宁西山六县PM2.5达标的基础上力争安泽、浮山、古县、翼城东山四县PM2.5达标。
就如何实现目标,赵素丽说,下一步我市将从“治煤”“治企”“治车”“治城”四个方面深挖减排空间,推动环境空气质量的持续改善。在治煤上,以清洁取暖提质扩面回头看为重点,进一步优化供热方式,提高清洁取暖使用率,扩大清洁取暖覆盖面积,最大限度减少燃煤污染;在治企上,加大平川区域工业布局调整,继续实施分级分类管控,树标杆促转型,最大限度减少区域性污染;在治车上,统筹“车油路”,探索建立“天地车人”一体化管控体系,争取在清洁运输方面有大的突破。在治城上,强化建筑工地“六个百分之百”管控,加大城市清洁保洁,不断提高城市精细化、系统化管理水平。
记者 刘超 文/图
山西闽光新材料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武学:
生态环境保护 企业义不容辞
“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助力‘临汾蓝’,作为工业企业,义不容辞、使命光荣。”山西闽光新材料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分管环保的副总经理武学语气坚定:“我们闽光公司在环保方面绝不吝啬,只要符合国家环保要求,只要契合绿色发展需要,花再多钱也在所不惜。”
他介绍,近两年,闽光公司按照“园区化、链条化、绿色化、精细化”发展要求,投资3亿多元进行了厂区环境集中整治,实施了焦炉烟道废气脱硫脱硝升级改造、熄焦废水达标处理、电厂锅炉低氮燃烧、铁路专运线站台封闭、焦炉除尘改造、化产尾气回锅炉燃烧等一系列环保生态治理项目改造。
武学说:“现在的闽光,与人们印象中的传统焦化企业绝对是天壤之别。我们的厂容厂貌焕然一新,已经成为生态花园式企业。”
“在进行环保项目改造的同时,我们参照‘打造全域旅游品牌和集团公司建设旅游工厂’要求,投资1000余万元,先后对3万平方米路面进行了‘白改黑’,购置了洗扫车、雾炮车、洒水车对厂区定时净化,聘请专业团队对厂区绿化区域重新布置,对花草树木进行美化升级,厂区绿化面积达到40%以上。”他说,闽光公司坚持环保优先、持续加大投入,在绿色发展道路上越走越稳健,闯出了一条以生态环境保护推动高质量转型发展的道路。
在实现高质量转型发展的征程中,闽光公司瞄准了全省能源革命排头兵目标。武学告诉记者:“我们计划实施年产4万吨高性能碳负极材料及焦化转型升级项目,将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实现高新技术引领焦化转型升级。”
“只有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首要位置,企业发展的步伐才能更稳健、更坚定。”武学表示,工业企业应该在环保攻坚战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保护生态环境不仅是企业的责任担当,更是企业前行的希望所在。
记者 柴云祥 文/图
环保志愿者曹阳:
希望所有人都是环保践行者
“我希望所有人都能珍惜越来越好的生态环境,关注环保、投身环保,做环保的践行者,共同守护好我们的‘临汾蓝’。”环保志愿者曹阳说。
曹阳连续多年参加我市“6·5”环境日活动,是一名热衷环保公益、热爱户外骑行的志愿者。多年来,他坚持绿色出行,并带动更多的人转变出行方式。
“骑行到哪里,我们就宣传到哪里。”曹阳说,每年的麦收时节,他们都组织下乡骑行活动,宣传秸秆禁烧;每年六月份,他们要组织多次骑行活动,通过发传单、发资料,倡导大家低碳生活。
曹阳说:“众所周知,机动车尾气排放是大气污染的重要因素。绿色出行一方面能够减少污染、助力环保,另一方面能锻炼自己、健康身心,是一举两得的好事。希望大家都能多步行、多骑车,少开车。”
曹阳在户外活动多,对环境的改善感触很深:“曾经一到冬天,雾霾经久不散,我们好多天才组织一场户外骑行。近年来,蓝天越来越多,雾霾越来越少,环境越来越好,我们冬天也能大口大口地呼吸干净空气了,组织骑行活动的频率也高了。”
“临汾的蓝天来之不易,全社会都付出了巨大努力。”曹阳认为,每一位支持环保、参与环保的市民都是“临汾蓝”的守护者。
他真诚地说:“作为一名临汾人,我们都希望环境能够一天比一天更好,天天都生活在蓝天白云、山清水秀、绿树成荫的环境中。临汾要努力加油,彻底甩掉环境落后的帽子。”
“成为环保志愿者这六七年来,我对环保工作的认识越来越深,也愿意为环保作出更多的贡献。”曹阳表示,将继续做好环保的义务宣传员,带动更多的人为家乡的碧水蓝天出一份力。
记者 柴云祥 文/图
市委党校副教授李唐:
努力打造“大环保”格局
“现在的‘临汾蓝’,来之不易,令人振奋。”谈及我市生态环境的变化,李唐感受颇深。
李唐是市委党校的副教授,省“三晋英才”拔尖骨干称号获得者。长期以来,他致力于资源型经济转型和生态文明建设等领域的研究。
他分析到,我市作为典型的资源型经济城市,由来已久的“一煤独大”,给产业、能源、交通和用地方面带来了“结构性污染”。
“这样的深层次矛盾,不仅使得短期内‘保环境还是保财政’的矛盾比较尖锐,而且也使得生态环境建设呈现出复杂性、艰巨性和长期性的特点。”李唐说,因此,通过节能减排等环保手段推进环境改善的同时,还必然涉及到我市的产业布局、能源替代、民生就业和生态文明体制建设等全方位的深度治理,如何面对和破解“结构性污染”,极大地考验着党委、政府的政治担当和政治定力,以及能否敢于推倒重来、浴火重生的转型勇气。
李唐指出,“临汾蓝”内涵的深化和外延的拓展,已成为临汾高质量转型发展,率先蹚出一条转型新路的缩影和名片。
李唐说,在“十四五”开局之年,全市首先要继续厚植“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刻理解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和基础支撑,让“抓环保就是抓发展,好环境就是生产力”的理念深入人心;其次,坚持生态优先战略,对全市的产业布局科学谋划、系统布局,将环保倒逼产业转型和利用环保手段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正向激励机制相结合,不断提升领导干部生态文明条件下的治理能力;第三,压实生态文明建设的“一岗双责,党政同责”管理体制,努力打造政府、企业和全社会共同参与治理的“大环保”格局。
记者 柴云祥 文/图
市生态环境局执法队副队长任保江:
完善监控体系 精准治企防污
“2020年‘秋冬防’以来,企业污染防治设施用电监管系统发挥了很大作用。自10月初到11月中旬,全市纳入用电管控的有399家企业,我们利用这一系统发现共186家企业未严格执行错峰和应急管控要求,其中,129家企业经检查后立整立改;49家企业被依法查封;6家企业予以关停;2家企业限时整改。”日前,记者与市生态环境局综合行政执法队副队长、监控中心临时负责人任保江谈到科技治污时,他对企业污染防治设施用电监管系统大加赞赏,自该系统安装后,企业偷偷生产、不开治污设施等违法行为无处遁形,停限产措施得以落到实处,违规偷排更是少之又少。
科学治污是做到精准治污、依法治污的基础、前提和关键所在。近年来,科技在环境治理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解决环境问题的利器,科学治污之路越走越宽。
“电是企业生产的基础条件,也是环保设施正常运行的动力。”任保江说道,给企业安装用电监控系统等于是一名环保卫士24小时驻扎在企业,一旦有不按错峰生产管控措施违法生产或关闭环保设施的情况出现,用电监控系统就会报警,执法人员、企业负责人均会收到信息,应急措施也就能够第一时间启动,如此一来,违法排污行为不仅可以及时得到制止,而且还能让企业形成不敢违法排污、不能违法排污的意识。
“2019年以来,我市启用了企业污染防治设施用电监管系统,这个系统的使用没有先例,我们也是摸着石头过河。”任保江感叹道,从去年的监控和现场执法检查情况看,系统还存在安装点位不对、企业刻意规避等情况,用电监控系统还需要完善一些细节并以制度来保障。
谈到2021年的工作计划,任保江说,就10个字:查缺补漏、完善体制机制。根据局领导的要求以及企业污染防治设施用电监管系统的运行情况,已拟定了一份专门针对这一系统的《临汾市环保用电监管系统管理办法(草案)》,对执法人员执法、企业违法排污等方面都作出了明确要求和详细规定,期望以严格的规章制度来保障系统的正常运行。
“科技治污可以节省人力物力,让环境执法更精准。”任保江说,今年他们还会继续在科技治污方面努力钻研、开拓创新,让科技治污精准、及时的作用发挥到最大。
记者 刘超 文/图
市生态环境局执法人员贾鹏:
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没有一支顽强作风、过硬本领的执法队伍就难以胜任繁重而紧迫的生态环境治理任务,也难以解决生态环境工作中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
1月7日,记者在市生态环境局采访了该局综合行政执法队执法二室主任贾鹏,倾听了他在大气环境执法方面的经历。
“秋冬防”是大气污染防治的关键时期,也是环境执法人员最忙的时候。贾鹏说,自去年10月1日启动“秋冬防”攻坚行动以来,他便每天奔波在襄汾、乡宁、吉县、大宁之间,忙碌的执法检查让他都没有了节假日的概念。
“只要环境空气质量某项指标忽然升高,我们环境执法人员就得第一时间赶到环境监测站点周边排查污染源。为了形成环境执法高压态势,我们很多次专门半夜跑到企业去检查。”贾鹏感叹道,“我们环境执法人员几乎都是24小时待命。平时也常态化的随机进入企业检查污染防治设施是否正常运行、错峰生产管控措施是否执行等情况。”
当记者提出环境执法工作如此繁忙会不会累时,贾鹏脱口而出:“不累,习惯就好。平时不是在执法,就是在执法的路上。虽然环境执法比较辛苦,但干的就是这份工作,必须得担负起这份责任,况且空气是大家共同呼吸的,能减少一个污染源就能提高一点环境空气质量,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新的一年,贾鹏有自己的计划,他将把从严执法、规范执法、坚决查处、督促整改贯穿到今年的工作中。他表示,今后在环境执法过程中,将对立整立改的问题,现场督促企业完成整改;对超总量排污、无排污许可证、企业多次被处罚一直逾期不整改等较为严重的环境违法问题,坚决予以立案查处;进一步规范执法检查过程,将全过程完整记录,做到证据确凿、充分,程序合法。同时,对用电管控系统发现的各类问题加大现场核查力度,及时发现不正常运行的污染防治设施、安装用电监控点位不正确或者漏掉安装点位等问题,严防企业违法排污或不按要求停限产。
记者 刘超 文/图
责任编辑:畅任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