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这几年,临汾生态环境的改善,用天翻地覆来形容都不过分。我认为,这一切离不开政府对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视和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管控措施。但是,要想让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下去,精细化管控是环境保护的新方向。”日前,市民李铭与记者谈起我市生态环境保护的方向时这样说。
今年34岁的李铭是市区一家房地产开发公司的销售总监,他从小在市区长大,是土生土长的临汾人,见证了市区生态环境的变化。
“我曾在很多媒体上看到,近几年,临汾为了改善生态环境,大刀阔斧地关停市区周边所有的重污染企业,还在全国率先实施并完成很大体量的清洁取暖改造。这两大措施是蓝天白云常驻临汾的根本举措。”李铭说,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散煤的管控,虽然能够让生态环境一时间得到巨大改善,但要保持持续改善的势头,精细化是必经之路。
李铭说,我市在大气污染管控方面的措施一再加“严”加“细”,不仅严管企业,更把“严、细”的触手深入到秸秆焚烧、餐饮油烟、施工扬尘等很多方面。然而,点多面广的“污染源”,管控起来并不容易,很多单位、个人只是在“被查”时整改,未被查到就“我行我素”。
针对这一情况,李铭认为精细化管控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一是人防技防结合,提升科学治污举措。环境监管人员可以通过精密监测仪器对整个市区进行实时大气信息数据采集与分析,对PM2.5、PM10等数据统计研究,编制网状图,以数据为依据,认真分析研判,并做出及时防污计划,为大气防污治污提供了科学权威导向。二是属地部门联动,齐抓共管科学管控。各级各部门依托现有的“环委会”,在各项监控数据的引导下,有序配合,迅速行动,及时治污,从而达到前所未有的预见性管控治污新局面。三是从严从重处罚,树立环保红线。各级各部门依据职责,分别深入工地、厂矿等重点领域严格管控,查违规、重整改、严处罚、不姑息,在全市范围内形成环保高压态势。四是明责任压担子,人人参与环境保护。各项环保管控措施不仅要压实到县(市、区)政府、市县两级相关部门,更要传导至乡镇(街道)、村(居委会)等末梢机构,把环保压力层层传递下去,并辅以严厉问责机制,让监管人员不敢放松,从而实现污染源无所遁形的目的。
记者 刘超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