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从黎明到黑夜,从大街到小巷,在市区,有这么一支队伍,用过硬的专业能力和动真碰硬的行动,消灭一个个污染源,他们是市生态环境局重点区域巡查室的环保铁军。
全天 不留死角
近期,影响我市环境空气质量的各类污染物指标呈上升趋势,为有效遏制这一态势,市生态环境局根据市大气指挥部联动调度指令,专门安排重点区域巡查室的工作人员深入市区重点区域展开扬尘治理专项巡查行动。
5月13日晚,记者跟随他们的脚步,近距离了解他们守卫“临汾蓝”的艰辛付出。
“局领导对此次巡查行动十分重视,要求我们动真碰硬、不徇私情,坚决遏制扬尘污染。我们从白天到晚上都有安排,夜间巡查是晚上10时启动到次日凌晨3时结束;日间巡查是早上8时启动到晚上10时结束。”市生态环境局重点区域巡查室负责人王江平对记者说,他们此次行动的总时间不定,可能是一周,可能是一个月,也可能一直进行,为的就是形成高压态势。
王江平简单地安排后,重点区域巡查室的工作人员兵分4路赶赴市区东西南北四个区域。
那一晚,他们一直奋战到次日凌晨3时……
较真 不徇私情
“人都散出去了,这次行动必须全部整改到位。”路途中,重点区域巡查室东城片区负责人高策说,此次行动把夜间巡查推迟到凌晨3时,就是要真正抓住那些未落实扬尘管控措施的行为,他们也做好了连夜奋战的准备,坚决遏制大气环境污染。
不多时,一通电话打来:“解放路立交桥北侧的拆迁工地正在装运建筑垃圾,没有采取抑尘措施。”
“走,咱们过去和他们较较真。”高策说。
来到拆迁工地,只见雾炮车轰鸣着,挖机正在往渣土车上倾倒建筑垃圾。
看似一切正常,重点区域巡查室的工作人员说:“边上有人守着,我们来了后才开的雾炮车。”
上前叫停,把工作人员汇聚到一起。
“谁是负责人?为什么不开雾炮车?”“洗车台在哪里?渣土车有通行证吗?”“挖机有备案吗?”……一声声严厉的质问,让拆迁工地工作人员哑口无言。司机们纷纷表示不清楚,需要打电话问“老板”。
不多时,拆迁工地工作人员的几通电话过后,拆迁工地负责人匆匆忙忙赶了过来,又是递烟,又是套近乎,信誓旦旦地说:“马上整改,我们库房有绿网,马上全部苫盖上。”
但高策不为所动:“你们这不是第一次了,先停下来,咱们一个问题一个问题来,今天必须全部整改好。”
……
看着油盐不进的高策,拆迁工地负责人悻悻地不再言语,一转眼的工夫,他竟然“闪身”走人了。高策边拍照、登记,边要求留人值守:“死盯着,明天找到责任主体再说。”一番嘱咐后,高策继续前往下一个工地。
夜查 不遗余力
“你这土方怎么全是湿的?”“水泥、石料、土方怎么没有全部苫盖?”“工地内的临时道路怎么全是泥?”……在古城公园南侧的一个建筑工地内,巡查室工作人员发现了土方和部分物料未苫盖的问题。
然而,另一个问题却有些特殊:正在装运土方的机械并没有启动雾炮车,却也没有扬尘。走近一看,原来土方全是湿的,不需要雾炮车降尘。
“土方全是湿的,渣土车肯定是带泥上路,形成再次扬尘。”“刚才咱们来的时候,我见门口很干净,没有泥。”……面对这一情况,工作人员们探讨起来。
随后,工作人员在建筑工地门口观察了很久,只见满载渣土的车辆离开工地前先逐一经过洗车台,一名工作人员正拿出水管冲洗车辆。没有一点泥泞后,渣土车才得以出去。
大家一致认为,该建筑工地把土方变湿后再拉运的方法有可取性,只要管控好洗车平台,降尘效果更好,可以推荐给其他建筑工地。
“我们的目标只有一个——降尘,凡是有利于降尘的措施,都可以试试。”高策说,他们在巡查中发现了很多新的措施,但只要是有利于降尘,他们都会采用并推广。
夜间巡查还在继续,当工作人员行至鼓楼北大街与河汾一路丁字口时,西南侧正在进行拆迁作业的工地引起了他们注意。
“咱们过去看一看吧,这个楼可不小。”重点区域巡查室北城片区负责人李涛说。
一番查看,大家看着尘土混着水珠抛洒而下的场景,感觉这一拆迁工地没有问题时,李涛走上前来说:“雾炮车不够,楼体西侧的扬尘是降下来了,但东侧还是尘土飞扬。”
当即,李涛联系拆迁工地有关负责人整改,这个小小的漏洞也随之补上了。
如今在环保执法人员的努力下,市区各大建筑工地“六个百分百”基本达到要求,扬尘污染也得到有效控制。
5月22日,当记者问到高策连日来的辛苦和成果时,他笑着说:“对我们来说,只要能让广大市民呼吸上新鲜的空气,再苦再累都值!”
记者 刘超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