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秋高气和之际,走进市区汾河文化生态景区,入目所及皆是锦绣风景:
在绿柳婆娑的中和堤,两侧的河水波光粼粼,偶有白鹭展翅掠过,堤上五檐三层的萱楼颇为壮观;
在独具匠心的三友园,青松挺拔、翠竹劲节、冬梅扶疏,尽显传统园林的雅致精巧;
在“汾水古韵”景观处,山石浑厚,瀑布飞流,一首《汾水赋》再现母亲河的辉煌历史;
…………
碧波清流的河水、错落有致的绿植、移步异景的画面,共同勾勒出汾河“一川清水、两岸锦绣”的傲人风姿。
“滩地变景区,环境大变样,受惠的是每一个临汾人。”73岁的市民张满仓说,自己看着汾河一步步得到治理,见证了汾河流域的生态环境变化。
“我以前住在河西,老马务桥、平阳桥走了十几年,汾河我最熟悉了。以前的汾河,宽不过三四米,水量不大,河水有时是灰绿色,有时是黑灰色,河道两边是长满荒草的河滩地,堆满了破砖烂瓦等垃圾。”张满仓说。
在汾河景区修建过程中,张满仓路过时总要停下脚步看一看。从河道清淤到河堤垒起,从修建萱楼到移植花木,他欣喜地看到:昔日的汾河一步步变成了水面开阔、绿植错落、干净整洁、鸟语花香的生态景区。
汾河是临汾的母亲河。汾河临汾段自北向南流经我市霍州市、洪洞县、尧都区、襄汾县、曲沃县、侯马市6个县(市、区)30个乡(镇、办事处)161个村,全长161.53公里,占汾河总长的23%,流域面积10127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50%,有对竹河、洪安涧河、三交河、涝洰河、浍河等35条主要支流。
打造美丽河湖、建设生态临汾、造福两岸人民是历届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紧紧拿在手上的大事。多年来,我市把汾河治理当作引领临汾未来转型发展的重要引擎,坚持不懈、全力推进,先后启动了汾河市区段生态公园建设、百公里汾河干流全线治理、全流域生态修复等重点项目。
面对汾河污水横流、各类违建侵占河道滩涂、环境脏乱差的局面,我市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排除一切阻碍,征地3600亩、依法拆除各类违建40万平方米,修建过河桥梁,建设滨河公路;实施了城区段河道治理17.2公里,挖填土石方1400万立方米,新增绿地3.54平方公里,新增水域面积3.89平方公里;10.6平方公里的汾河生态公园建成后,集文化、生态、休闲于一体,突出亲水性、生态性和人文性,城市绿化覆盖率提高了16个百分点,达到42%……绿植美景环绕、生态环境优美的“城市绿肺、临汾客厅”从蓝图走进现实。
在此基础上,我市认真践行习近平总书记“两山”理论,将汾河治理作为战略性目标,由市区的“一点”扩展到汾河“全线”,对汾河全段实行三级治理,累计投资43.4亿元完成汾河百公里生态修复治理工程。疏浚河道158.3公里,新建和加固堤防278公里,种植防护林2990.7万平方米,建成了22.5平方公里的汾河公园,汾河沿岸环境面貌得到有效改善和全面提升,绿化面积和蓄水湿地面积进一步扩大,汾河干流临汾段再现“一川清水、两岸锦绣”的美丽画卷。
2020年,我市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要让汾河“水量丰起来、水质好起来、风光美起来”重要指示精神,根据省委、省政府加强“两山七河一流域”治理和实施防洪能力提升工程等一系列部署要求,开始实施汾河全流域治理,把汾河流域作为主战场,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协同推进,谋划推动了汾河干流和24条主要支流的汾河全流域生态保护工程。
目前,我市正在按照“推进一批、开工一批、谋划一批”工作思路,扎实推进汾河廊道生态建设和防洪能力提升工程,5个生态治理项目累计完成投资11.2亿元,20个防洪能力提升工程全部开工、完成投资23102万元,计划年底前再推进一批2023年度项目的前期工作。
建设是基础,管理是保障。我市坚持分类施策、因地制宜,采取加强水政执法、成立管理单位、落实管护队伍、动员群众承包等多种管理办法落实管护措施。全面推行河长制以来,我市在全省率先建立市县乡村四级河长制,并在此基础上,首创“河长+巡河员”体系,每5公里设置一名巡河员,以“每天一巡”的方式巡查入河排污口、倾倒垃圾、采砂、取水等问题。同时,通过巡河员的宣传引导,积极营造“爱河护河、人人参与”的良好氛围。
市水利局党组书记、局长任伟民说:“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推进汾河流域生态治理和保护,实现‘水量丰起来、水质好起来、风光美起来’总目标,为全省高质量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贡献力量。”
记者 柴云祥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