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市残疾人康复服务中心关爱特殊儿童侧记

2020-05-06 09:06:56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老师在线指导孩子们做康复训练

  临汾新闻网讯 在我们身边,有这样一群特殊的孩子,他们有着完整的身躯,却无法站立行走;他们并非聋哑,却吐字不清;他们让许多家长承载着无言的痛,却又满怀着期待……日前,记者走进市残疾人康复服务中心,这里有170余名孤独症、脑瘫、智障儿童。多年来,该中心以张扬为首的近50名教师,用爱托起“折翼天使”的希望。

  康复训练 为家庭点燃希望

  疫情期间,市残疾人康复服务中心隔离疫情不隔离爱,采取网上集体授课、微信个训指导的方式,让康复训练不间断。“宝贝们,今天的课堂主题是《我是小小分类师》。”当日8时,特教2班教师马海燕熟练地打开成长微信群,开启了第12周认知课堂。

  “这张图片上有什么?”马海燕提出了问题。话音刚落,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拼凑出正确答案。马海燕高兴地说,“你们真聪明。”然后她又学着孩子的口气问道,“那谁知道,其中哪些是水果,哪些是蔬菜呢?”片刻后,5岁的林子发出语音,“苹果、梨、葡萄是水果,西瓜、茄子是蔬菜,西红柿是——”“西红柿也是蔬菜呀!”马老师说出答案,并告知二者的辨别窍门、营养价值和好处。课后的延伸作业,也包含着她对这些儿童浓浓的爱:对家里的衣服、鞋子进行分类,提升认知能力;自制水果蔬菜拼图,锻炼观察和逻辑思维能力……

  马海燕认为,虽然这些孩子都有缺陷,但他们有接受教育的机会。近年来,在老师们的悉心教导下,这些孩子在认知理解、语言表达、行为矫正等方面有了很大提升,有些孩子已经进入普通学校学习。

  能力提升 帮家长减轻负担

  冯丽娜是特教5班的班主任,她在为特殊儿童做康复训练的同时,侧重于他们生活自理能力的提升。下午3时,她在线上为孩子们带来了自制的《消灭病毒》小测试:请小朋友们准备好水、盘子或碗、胡椒粉和香皂。然后,把水倒进盘子或碗中,撒上胡椒粉,伸出一根手指接触水面,观察发生了什么?再换一根手指,抹上香皂,再次接触水面,观察又发生了什么?不一会儿,小莉的奶奶把孩子得出结果的视频发给了老师:第一步手指弄脏了,第二步手指洗干净了。“你真棒!”在得到冯老师的表扬后,小莉特别开心。

  5岁的小莉,出生时就被确诊是智力发育迟缓。家人为了给她看病已负债累累,但收效甚微。说起家事,小莉奶奶直流眼泪。让她感到欣慰的是,去年3月初来到中心后,短短一年的时间,小莉不仅学会了走路,能听懂别人说话了,还学会了自己穿衣、吃饭。“我不指望她多有出息,只要生活能自立就足够了。”小莉奶奶的一番话,道出许多特殊儿童家庭的期盼。

  老师们除了为这些特殊儿童做康复训练,还教会了他们生活自理,为他们申请了救助项目,发放了专业沟通板、爱心大礼包等,疏导了父母在孩子康复过程中产生的心理和思想障碍,从各方面为他们的康复树立信心。

  残健共融 让“天使”融入社会

  春天踏青、夏天游泳、秋天环保、冬天打雪仗……近年来,该中心实行“以康复训练为主、生活自理和户外活动为辅”的教学模式,把这些特殊儿童当作自己的孩子,重复训练、锻炼自理、参与活动,希望他们可以和健全儿童一样,平等地接受教育、茁壮成长。

  如果说康复训练是特殊儿童的根本,生活自理是特殊儿童的补充,那么融合社会就是培养特殊儿童的目标。8岁的佩佩就是个成功的典型。她3岁来到中心时,语言很少,情绪不稳定,互动眼神几乎没有,是个典型的孤独症儿童。刚开始参加户外活动时,她非常排斥,尖叫、逃避。通过老师们耐心引导并“对症下药”,渐渐地,佩佩喜欢上了户外活动。三年后,佩佩基本恢复正常,并于去年9月进入正常小学就读。

  面对这些特殊儿童,老师们付出了爱心、耐心、细心和恒心。从事特殊教育11年的智力及孤独症科负责人姚云江说:“这些特殊儿童大多时候听不懂你在说什么,这时就要耐心地与他们沟通,只要付出得够多,他们总会懂的。”

  “只要坚持不懈地进行康复训练,特殊儿童的语言、行为、智力等均能达到较大改善,而且越早训练效果越好。仅2019年,我们中心就有20余名特殊儿童参加普通幼儿园融合教育学习。截至目前,共有10余名特殊儿童通过康复等训练进入普通小学就读,享受义务教育。”市残疾人康复服务中心副主任郭艳慧说,“当然,仅仅康复训练是不够的,还要让社会各界参与进来,达到残建共融,用爱点亮‘折翼天使’的未来。”

 (文中孩子均为化名

  记者 郭秀婷

     

责任编辑:畅任杰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