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赛现场
临汾新闻网讯 别致的燕尾帽,承载起生命的重托;飘然的白衣,映衬着纯洁的爱心。10月30日至11月1日,山西省第十四届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护理(中高职)赛在临汾职业技术学院举行。来自全省11个市45所职业院校65支队伍的200余名师生进行了单人徒手心肺复苏术、静脉留置针输液技术、鼻饲法等6项比赛,用工匠精神演绎了一场“护理急救”。
惊心动魄的心肺复苏术
“李叔叔,您怎么啦!您能听见我说话吗?”“脉搏骤停、心肺衰竭、瞳孔扩散。”“1001、1002、1003……准备抢救!”11月1日上午,在临汾职业技术学院教学楼五层护理实训基地,高职学生组心肺复苏赛项正在激烈进行。参赛选手丰汀玉大声呼喊后,迅速解开医学模拟人的上衣,两手重叠,双臂伸直,用力按压“病人”双乳头连线中点,胸骨中下1/3交界处,嘴里有节奏地喊着“1、2、3……30,一周期。”之后,她又迅速为“病人”进行了人工呼吸。一个周期、两个周期,“病人”依然没有脉搏。丰汀玉沉着冷静,抢救的动作有条不紊,五个周期的徒手心肺复苏术后,“病人”的心肺呼吸恢复正常,抢救成功。
实操技能对选手的操作要求严格而精细,选手要在25分钟内连续实施心肺复苏、静脉输液、经鼻腔吸痰三项临床护理技术操作。“医学模型人的材质普遍偏硬,做心肺按压时,只有按压胸骨下降5厘米才算作有效动作计入成绩。一开始,我做二三十次按压就累得没劲儿了,老师就监督我一点点儿地增加锻炼。现在,在比赛中要求的5个循环共150次按压,我不但能坚持下来,而且做得基本都是有效按压……”激烈的比赛,让丰汀玉认识到心态的重要性。
别有看头的留置针
赛场上,除了“惊心动魄”的单人徒手心肺复苏术外,技巧满满的静脉留置针输液技术也别有看头。
“王阿姨,我现在给您打针了,您不要害怕,在打针的过程中有任何不适请告诉我。”参赛选手温欣艳在仔细端详“王阿姨”仿真手臂的静脉血管后,找到了一条最适合穿刺的静脉血管。在对手臂皮肤进行消毒后,她将留置针的针头与皮肤呈15°至30°角缓缓刺入静脉血管,见回血后,再以5°至10°角小心翼翼地将针头推进少许,右手固定留置针,左手退出针芯0.2厘米。接着,她再手持导管座和针翼,将外套管和针芯一起送入静脉。在确定外套管成功留在静脉内后,她一手固定针座,一手持针翼撤出针芯,最后将留置针固定在手臂。
整个操作过程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展示了温欣艳娴熟的技术和扎实的基本功,围在她身边的三位专家评委纷纷点头夸赞。“在日常学习中,我们经常进行类似的全真模拟实训,对于操作流程的重点、难点早已烂熟于心,所以比赛时完全没有压力,能够展示出自己真正的水平。” 临汾职业学院高职学生温欣艳在此次比赛中表现出色,最终以94.6的高分夺得高职学生组冠军。
技艺高超的鼻饲法
在学生组热火朝天比赛的同时,教师们也走下了看台,来到赛场,为同学们做实操展示。
“李大爷,因为您刚做了口腔手术,不能经口进食,现在给您插胃管,请您配合。”朔州职业技术学院的赵晓燕老师走到患者身边,只见她左手持纱布托住胃管,右手用钳子夹住胃管前端,从“病人”的一侧鼻孔缓缓插入,当胃管插入鼻腔约14厘米后,及时提醒患者,“请您做吞咽动作。”细长且柔软的胃管在赵老师的控制下变得异常“听话”,不一会儿便准确抵达“病人”的胃部。“我们学校的护理专业刚刚开办3年,老师们缺少教学经验,我趁着这次时机,特意前来‘取经’。三天的交流与学习,让我不虚此行。”
“经过激烈角逐,共决出不同组别一等奖20名,二等奖39名,三等奖61名。其中,我们学院就有11名师生获得高职组殊荣。”比赛结束后,临汾职业技术学院党总支书记卓刚如是说,“此次护理赛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不仅锻炼和展示了各职业院校师生的护理基本功,更加强了各职业院校间的交流,为促进中、高职院校的衔接架起了桥梁。”
记者 郭秀婷 实习生 蒋子田 文/图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