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100年前,在浙江嘉兴南湖的一条游船上,十余名青年围坐一圈热烈地讨论着……这是正在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4月2日下午,市第三小学的十余名学生在多媒体教室里表演情景剧《南湖红船的故事》,与此同时,全校师生正在教室里收看情景剧的直播。
这是该校全体师生共上的一堂线上道德与法治课。情景剧结束后,授课老师以讲故事、观看图片和唱革命歌曲的形式,向师生们讲解了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光辉历程,使同学们对党的历史有了深刻的认识,更加坚定了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的信念和决心。
道德与法治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要课程。如何让道德与法治课入耳入脑入心?如何让“红船”精神真正走进小学生们的内心?市第三小学一直在积极探索实践。
研发校本“红色课程”
“近年来,我们以‘传承红色 砺志育人’为中心,创建红色文化校园。并从精心打造学校核心文化、营造红色文化氛围、构建红色文化课程体系、优化课堂教学机制、开展红色教育实践活动、弘扬抗疫精神等方面实施创建,并在教学中构建了红色‘五结合’教育机制。即红色精神与砺志班牌相结合、《红色基因 代代相传》读本与多种教育资源相结合、红色元素与各学科课程相结合、红色知识与学科阅读以及吟诵相结合、红色故事与‘中华诵’读本相结合,让红色教育成为课堂教学的主基调。”该校党支部书记、校长燕加强说,“我们鼓励同学们走上讲台、走近亲朋好友,讲述红色革命时期的典型人物和感人故事,讲述社会进步、国家发展的伟大成就,使道德与法治课更加可亲、可感、可传。”
《好故事伴成长》《古诗词中的传统文化》《家乡美》《中国根·中国魂》……为了更好地传承红色基因,让孩子们从小了解“红色”文化,该校各年级组依托语文、道德与法治、音乐、美术等学科的育人元素,编写了一套囊括故事、诗词、音乐、美术等内容的“红色教育读本”系列校本教材,并将其运用到课程改革和教学变革之中,让红色精神渗透到学生成长的全过程。
挖掘各类“红色元素”
“要像春风化雨一样润物无声。”学校不仅运用德育、智育中的“红色元素”育人,而且在体育课融入民间传统体育游戏、美术课制作手工兵器、音乐课唱革命歌曲……重视在体育、美育、劳动等课程中孕育发挥“红色文化”的育人功能。
为了延伸道德与法治课,该校还利用假期组织学生参观了晋国博物馆、襄汾抗日胜利纪念馆和长白山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孩子们的心中播下红色种子。经过两年多的努力,该校累计培养出近百名小小宣讲员,他们不仅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红色文化宣讲活动,还义务宣讲校本教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红色文化等,把红色精神传播得更远、更广。
“围绕红色主题,学校每年举办演讲比赛、诗歌朗诵赛、合唱大赛等红色文化活动。”燕加强说,“结合红色故事,以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让红色基因在学生内心深处生根发芽、落地生根。”
“我们学校的道德与法治课,是一门让师生终身受益的课程。因为我们学到的不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习能力和团队精神。”该校少先队大队辅导员张艳说,“我们用微视频和情景剧表达了中国人的理想信念和家国情怀,在制作和创作过程中我们自己也被深深感动着。”
开展多种“红色活动”
“一部可歌可泣的党史,以牺牲与奉献书写;一面面高高飘扬的党旗,由无数英烈的鲜血染红……”4月3日上午,该校开展了“学史明理感党恩 薪火相传担使命”为主题的教育活动。该校师生代表先后来到临汾烈士陵园、尧都区刘村秦家大院,现场感受革命历史,接受红色文化教育,增进爱国主义情感。
“以前,主要靠课本和电影来了解那段历史。自从参加了学校组织的红色文化活动后,我学习红色历史的兴趣越来越浓。道德与法治课不仅不枯燥,还生动感人收获大。”秦浩博是该校五(2)班学生,课余最喜欢给父母讲革命史,对英雄故事、经典战役更是如数家珍。“学校搞的红色活动真好!”家长赵志红竖起了大拇指,“自从女儿成为学校的小小宣讲员后,变成了一个爱学习、爱劳动、爱助人的好学生,亲朋好友都为她点赞。”
经过两年多的实践探索,“红色育人”已成为该校最鲜明的办学特色。多年来,该校先后荣获了“全国家校共育创新实验校”“山西省文明校园先进校”等称号;2020年,音乐组研发出的《唱响红色旋律 传承红色基因》校本课程,已成功申报为山西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项目;300多名同学先后荣获市关工委表彰,获得“传承基因小标兵”称号。如今,该校正通过创办“红色之声”广播站、组建“红色艺术团”,开展讲红色故事、演革命故事、唱革命歌曲等形式多样的校园活动,推动红色基因根植学生心底。
“体验才是最好的传承。”燕加强说,“革命传统教育要从娃娃抓起,我们将不断挖掘和丰富‘红色’内涵,走红色新长征路,培育更多有文化、有品德、有担当的新时代少年。”
记者 郭秀婷
责任编辑:畅任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