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气风发的市第一中心学校物理教研组 资料照片
临汾新闻网讯 来到市第一中心学校的初中物理课堂,总能近距离感受到学生们浓厚的学习兴趣。这些年,该校涌现出了一大批热爱物理的学生,在校、市、省各级各类比赛中取得了优异成绩,学校中考物理成绩更是名列前茅,这背后都离不开学校物理教研组的辛勤付出。
市第一中心学校物理教研组是一支年富力强、教育教学经验丰富、勇于守正创新的学科教研团队,由崔海泉、王飞雪、王淑萍、刘晋阳、苗林、高月婵六位一线教师及实验员鲁淑娟七人组成。理科教研组组长崔海泉是团队的领航者,曾荣获“山西省实验教学能手”“临汾市中考阅卷先进工作者”等多项殊荣。物理教研组组长王飞雪不仅是临汾市骨干教师,还是山西省“三优”工程“优质教学案例”一等奖获得者、临汾市优质课一等奖获得者。更值得一提的是,六位一线教师都是“全国中学生数理化学科能力展示优秀指导教师”。
围绕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物理教研组创建了具有本学科教研特色的“一核·六维·四手段”教学模式。“一核”即通过“守正、求是、创新、学习”来聚焦立德树人。“六维”即立足学科核心素养、加强实验教学研究、注重阅读能力提升、关注研训交流共享、融合“STS”与课题研究、落实课标活动建议。“四手段”即领导重视高位推动、制度建设保驾护航、课堂模式质量保障、使命召唤勇于担当。他们将以物说理根植于心中,以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作为研究重点,把“有利于学生终身发展”作为归宿,打造出一支无愧于时代的特色学科教研团队。
提升自我 同读一本书
“有的物理学家认为,原子可能是立方体的,因为立方体可以整齐地叠在一起,不会浪费任何空间……”每逢周四,在市第一中心学校南楼三层办公室内,都会有一位物理老师全神贯注地领读《万物简史》,其余几位老师都在跟着阅读节奏细细品读。这正是物理教研组“同读一本书”的场景。《万物简史》是大家一起精心挑选的读本,该书描写了从宇宙大爆炸到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的故事,从中能了解大千世界的无穷奥妙,掌握万事万物的发展脉络。最近几个月的时间,物理教研组的成员都在持续阅读这本书,收获颇丰的大家都写了读后感。
崔海泉告诉记者,“每周一次的教研活动中,‘同读一本书’是物理教研组的必修课,大家通过一起阅读,交流看法,再将学习所得写成书面的感悟。”
教师是学校发展的第一资源,只有教师的可持续发展,才能打造可持续发展的学校,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真正实现教育的内在价值。为了推动全体成员提高能力素质,物理教研组确立了大阅读观:阅读成为全组的教研“大餐”,科普读物是“开胃菜”,《课程标准》和教材为“主食”“主菜”,专业书籍当“配菜”,教育、心理书刊作“汤菜”,文学、历史书刊就是“餐后甜点”。
“在平日里,我们都会互相推荐好书,阅读与专业有关的经典书目或是健康向上的文学著作,还会定期写出学习心得进行交流讨论,促进大家共同提高。”崔海泉介绍。
打铁还需自身硬。物理教研组成员通过持续不断的阅读学习,了解国家教育政策导向,提高专业水平,提升教育理论高度,扩充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最终提高了团队的整体素质。
兴趣为媒 放飞科学梦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物理知识的构建、学习能力的提升、合理解决问题的方法,均蕴藏在科学探究过程中。物理教研组将实验探究作为最有效、最重要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他们经历与科学工作者相似的探究过程,从而领悟科学探究方法,发展科学探究能力,进而能够提出问题、形成假设,并通过科学方法检验求证、得出结论,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2021年11月6日,临汾迎来了冬季的第一场大雪,积雪存了很多天。“同学们,你们知道为什么下雪不冷化雪冷吗?因为下雪是水蒸气的凝华过程,而凝华是放热过程,放出热量会使空气温度升高,所以感觉不冷……”在雪后的第一堂物理课上,物理教研组的老师都利用这难得的机会给学生普及物理常识,并通过做实验让学生们探究物体的凝华过程。
“大家都学过‘杯弓蛇影’的故事,为什么酒杯中会有‘蛇’呢?这是由于墙壁上挂着一张弓,酒的液面相当于平面镜,弓的影子正好映在酒杯中,乍一看像条蛇。这属于平面镜成像,这种现象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我们生活中经常会碰到类似现象。”日常教学中,物理教研组老师会用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勾起学生的兴趣,然后通过详细演示操作过程,再细心解释其中的物理原理,之后学生也会上手实验。通过将枯燥的知识传授变为有趣的实践,让学生带着兴趣学习物理知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物理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与生活现象联系紧密。物理教研组在教学中坚持“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通过联系实际情况解决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的困惑,更好地向他们展现物理的趣味性和实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灵活授课 学习更有效
教无涯而研不止。近年来,物理教研组始终有效落实学校“5+2双主体”灵动课堂教学模式,“5”指常规课堂教学五环节,即“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交流、实践应用、反思提升”;“2”指两个特点,即教师风格特点及学生学情特点,要求教师实施教学活动时要根据自身的教学风格和个性特征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学习习惯、兴趣爱好以及学生所在班级的特点等因材施教。“灵动”是指要求教学环节的调整与增减必须根据师情、学情及授课内容灵活改变,适合学生的全面发展。
“同学们,从物理的角度分析‘月落乌啼霜满天’,霜是空气中水蒸气凝华并附着在物体表面而成,结霜都是在地面上或者物体上,但不会在空中结霜。因此‘霜满天’是不合理。”
“‘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这句谚语该如何用物理学解释呢?这里的‘被’就是雪,雪花之间的空隙充满空气,而空气导热性较差。地面覆盖一层雪,就像给小麦盖了一床棉被,既能阻挡寒气入侵,又能减少土壤热量外传,从而保护麦苗安全越冬,为来年丰收打下基础。”
……
在市第一中心学校的物理课堂上,物理教研组的老师总会细心地用物理知识解释传统文化中的各种现象,打破各学科的边界壁垒,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古人在诸多文学创作中华章迭出、精彩纷呈。物理教研组在长期教研中形成共识:从物理学的角度审视传统文化,有助于拓展认识,促进传承和创新;从传统文化的角度理解物理学,有助于化抽象为形象、化兴味索然为兴趣盎然,从而提升物理学的学习趣味性。为此,物理教研组集体参与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课堂教学研究实践》课题研究,并将研究成果大量运用于课堂教学中,从而活化了课堂教学、更好地服务于课堂教学。
物理教研组教师们的悉心教导,进一步激发了同学们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热情,也引领他们昂首阔步走进物理科学的殿堂。
记者 王德政
责任编辑:姚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