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磨豆浆、摘苹果、做家务……今年以来,我市多所学校根据实际情况,有效开展形式多样的劳动教育,助力“双减”扎实推进,丰富学生的课后服务内容。近日,记者来到了临汾市第一中心学校、尧都区解放路第二小学、尧都区枕头联校等学校,和同学们一起上起了精彩的劳动课。
以劳树德
10月20日下午,市第一中心学校组织六年级学生到达洪洞县柠檬乐园农庄,开展丰富多彩的劳动实践活动,享劳动乐趣,悟收获之美。
在农庄导游的讲解下,同学们领农具、识农具,首先用镰刀把红薯的叶子和藤割掉,顺着把茎周围的泥土扒开,渐渐地看见埋在地里的红薯露出半个“脸”来,学生们迫不及待地拿起锄头把红薯挖了出来,有的挖的位置没对准,红薯被铲成了两半。农庄导游笑着对大家说:“要先把周围的土弄松,才能顺利挖出来。”挖呀挖,大家干得热火朝天,不知不觉中红薯采收任务顺利完成了。
在磨坊里,学生三人一组,分工有序地磨着豆子。“一勺豆子半勺水,反向推磨磨得细。”学生们口中“念念有词”,看着泡涨的黄豆在石磨中变成了豆浆。
“从农庄回来后,儿子变得懂事了,进门脱了鞋会自己把鞋子摆放整齐,还会帮着弟弟整理玩具。”参加活动后,家长看到孩子们的变化,喜笑颜开,李女士道出家长们的心声。
该校小学部主任闫晋晓介绍,学校自2021年起着手研发劳动教育课程,当时以校园劳动和家庭劳动为主,主要在四年级推出“稼穑课”。经过两年的实践研究,该校依托洪洞县柠檬乐园农庄,开设磨豆浆、挖红薯、种蒜苗等沉浸式劳动教育课程,自然融合语文、数学、科学等学科知识,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真实的生活和生产场景。
该校课后服务中心主任王丽华告诉记者,沉浸式劳动教育课程给孩子们带来的改变远不止于此,“最大的改变就是学生们生活的基本能力提高了、表达能力提高了、社交能力提高了,习作也变得生动了。”在王丽华看来,孩子们可以在农场的劳动实践中最大程度地释放天性,在大自然里成长。
以劳增智
一到丰收季,尧都区枕头联校的校园里、劳动基地都变成学生们学习、劳动的好地方。
10月29日,该校一年一度的“采摘节”拉开了序幕,借着采摘的机会,学生们认识了劳动基地里不同的果树品种,顺带测量了大树横截面的周长,算出了它的半径和面积,活学活用了数学知识。之后,他们开始摘苹果、卖苹果,开展劳动实践活动,体验丰收的喜悦。
“一扭二剪三轻放……”采摘现场,该基地技师徐俊喜边讲解边示范,同学们掌握了采摘苹果的步骤后,便迫不及待地开始分组行动。他们抬着箩筐穿梭在树下,时而踮起脚尖使劲够、时而爬上梯子采摘,小心翼翼地将一个个红彤彤的苹果摆放到箩筐里。一个多小时后,10个箩筐就装满了同学们采摘的苹果。采摘过程中,同学们边干边聊,比谁摘得多、谁摘得大,感受劳动的乐趣。
“枕头苹果脆又甜,错过时机再等一年。”采摘结束后,进入售卖环节。在同学们的极力推销下,邻里们试吃后为同学们点赞,并纷纷上前购买。家长张女士说:“这样的劳动实践课很有实效,应该多搞一些。孩子们收获这么多,我们一定要支持。”
“基地里的400余棵苹果树是我们师生共同培育的。我们根据苹果树的生长特点,让学生们全程参与除草、施肥、收获等各个环节,培养他们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优良品质。”活动中,该联校校长张春云一直陪伴着大家,看到学生们有所收获,喜于言表,“多年来,依托当地优良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土壤、海拔等自然条件,我们积极探索出蕴含地域特色的劳动教育课程,教育引导学生们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养成爱劳动的习惯,将来为祖国建设、为家乡建设贡献力量。”
以劳育美
“我们的教室讲台上,除了粉笔盒、黑板擦之外,不能有任何东西。每节课后,值日生都要把讲台重新擦一遍。”11月2日下午,当记者走进尧都区解放路第二小学五(6)班时,政教处副主任徐静介绍。
在该校,每间教室里课桌椅都整整齐齐,地面干干净净,讲台一尘不染,连粉笔盒都摆放得端端正正。近年来,学校结合国家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要求,把劳动观念渗透到了育人的每一个环节。
每逢假期,该校总是要求学生做好家务劳动。开学后,老师们发现,学生们普遍喜欢上了洗衣、做饭等家务,“我来露一手”变成学生们的口头禅。学生一有空就主动做家务劳动,那认真劲儿得到了父母的点赞,“孩子,你长大了,懂得孝顺父母和分担家务劳动了!”
“劳动教育不仅仅是要教会学生洗衣、做饭、打扫卫生,而且要提高学生的劳动意识和观念,让学生认识到劳动的重要性和价值,让他们明白劳动最光荣。近年来,我们学校抓住课堂这个主阵地,统筹设置劳动课堂教学与实践活动,相继开展了‘家务劳动我能行’‘孝敬父母做道菜’‘我的事情我来做’等活动,受到学生和家长们的普遍欢迎。”该校校长王金平表示,通过劳动实践活动,让全体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达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育美的育人目的,促进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记者 郭秀婷
责任编辑:畅任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