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学子来临社会实践活动侧记

2025-02-15 09:10:55 来源:临汾新闻网  

  临汾新闻网讯 新春伊始,如约奔赴。2月6日至9日,清华大学临汾实践团队再度归“临”,在共青团临汾市委的安排对接下,先后走进我市霍州市、隰县、蒲县等地,就农文旅融合发展、乡村振兴经验探索以及古建保护等方面工作开展实践调研。

  “临汾,我们再一次奔赴而来。”清华学子二度与临汾牵手,在他们心中,临汾带给了他们“家”的温暖。“上一次来临汾开展社会实践,不仅看到了这里蓬勃发展的态势,还结识了很多朋友,最重要的是感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部门对青年人才的重视与周到服务,也促使我们的脚步一次次走向这里。”清华学子赵宇如是说。

  霍州:奋进新征程 振兴正其时

  2月6日至7日,清华学子走进霍州市冯南垣村,道路两侧一排排红灯笼整齐悬挂,村内的初心小院以及多个打卡点聚满了游客,“这里已成为远近闻名的旅游村,大家在家门口吃上了‘旅游饭’。”该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师军平介绍。

  近年来,冯南垣村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怀支持下涅槃重生、势头旺盛、前景可观。冯南垣人也铆足一股劲儿,要把冯南垣村打造成山西乡村振兴的新样板。

  师军平说:“我们村在传统种植业基础上,积极探索农产品初加工和电商销售等新兴模式,助力农业增效与农民增收,通过土地流转和规模化经营,降低生产成本、提升农业效益。同时,积极尝试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打造集生态观光、文化体验、农事活动为一体的农业休闲项目,利用村内文化活动室、广场等平台,开展特色节庆活动、民间表演、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唤起村民对传统文化的关注,提升了综合竞争力。”说起取得的成绩,师军平的脸上写满了骄傲。

  这份骄傲,清华学子也感受深切。“2021年山西遭遇最强秋汛,我们在新闻上看到了相关报道,今日再次到访,看到焕然一新的冯南垣村与之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清华学子董智勇感慨,“我们一路走一路看,从村民的脸上感受到那种发自内心的幸福和喜悦,我想,乡村振兴的答案就写在村民脸上。”

  如今,冯南垣村新修3公里循环路,改造4.2公里沿线排洪渠、铺设11公里污水管网、新打1眼机井、栽植30万株绿化苗木,所有农户屋顶安装了“光伏+空气能”清洁取暖设备,村里安装了路灯,实现了5G信号全覆盖。

  在此基础上,冯南垣村还集中开展了人居环境整治活动,以“垃圾、污水、厕所”三大革命为主攻方向,向“脏乱差”亮剑。随着固体垃圾处理站及污水管网建成,村内旱厕全部改造完成,村民生活污水纳入管网系统集中处理。

  变化是冯南垣村的主色调,但留住乡土味、乡亲味、乡愁味是冯南垣的基础盘。下一步,冯南垣村将会向着红色教育基地、党性教育基地、黄土高原地质公园研学基地、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新农村示范基地等方向持续发力,未来的冯南垣必将成为千年古驿道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随后,清华学子一行走访了霍州市霍嬷嬷食品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感受产业振兴的蓬勃生发,并走进霍州署衙,对古代官署文化进行深入了解,对霍州文旅产业发展做了详细考察。

  隰县:古建魅力足 文旅正发力

  “既见未来,为何不拜?”《黑神话:悟空》爆火,为隰县带来了泼天流量,其中隰县小西天景区更是频频荣登热搜榜。

  8日,清华学子一行慕名来到隰县小西天景区,就“文物与遗迹保护开发”主题进行社会实践。

  隰县小西天位于凤凰山巅,原名千佛庵。以布局新颖、精巧玲珑、格调别致而著称。其中,仅169.6平方米的大雄宝殿内囊括了千余尊彩塑佛像,最高的有2米,最小的只有小拇指大小,内容丰富、艺术精湛,表现了古代艺匠对佛教的深刻感悟力和对艺术的非凡表现力,是我国明末清初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因此也有“小西天之前无满堂悬塑,小西天之后再无悬塑满堂”之说。

  “震撼,感受到了古人的智慧,也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精神伟力。”清华学子崔碧玥已被临汾厚重的历史文化和灿若繁星的文物古迹圈粉儿,“地上文物看山西,这一刻具象化了。”

  感受完满堂悬塑带来的震撼,清华学子同隰县文旅局的工作人员进行了座谈,大家围绕文物数字化保护、文创产品开发、旅游品质提升等方面进行了探讨。清华学子也结合所学专业,提出了意见与建议。

  随后,清华学子还先后参观了隰县的鼓楼、凤凰街等街景地标。每到一处,他们都认真记录,同时拍照发朋友圈儿。“我们希望通过实地走访、座谈交流、视频推广等方式,多角度展示隰县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文旅产业发展现状。”清华学子邓云水说。

  分别之际,清华学子和隰县第一中学学子还进行了短暂交流。清华学子围绕备考策略、应试心态、高考政策等方面展开交流,为即将参加高考的高三学子加油鼓劲,并许下“清华园再相见”之约。

  蒲县:传统文化兴 接续赴未来

  一路走一路赞,清华学子纷纷直言,“去年刚来过临汾,时隔一年,感觉临汾变化惊人、喜人,熟悉又陌生。”

  9日,带着“熟悉的陌生感”,清华学子来到蒲县东岳庙,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蒲县东岳庙的一砖一瓦都有历史的痕迹。

  东岳庙中的环形院落、高空游廊、无梁结构、品字戏台被誉为“庙中四绝”。又以千年古楸、八仙庆寿、金代石雕、木兰花慢、乐楼题记、晴雨碑、八音钟,并称为“庙中七珍”。

  置身其中,亭台楼榭、斗拱飞檐,石雕木刻等,都紧紧吸引着清华学子的眼球。“最好的课堂在路上,我们在书本上学的建筑知识感觉就在眼前徐徐展开。”清华学子张万鹏感受颇深,“我们能从一座保存完好的建筑群中,直观感受到一段历史,同时和课本知识形成闭环,能更好地指引我们在日后文物保护、历史学习、文化传承方面接续发力。”

  正值正月庙会期间,此刻的东岳庙内,祈福纳祥、汉服游园、舞龙舞狮、雕版拓印、特色市集等活动接续上演,不仅吸引了众多游客纷至沓来,也吸引了清华学子们一起加入其中。“这次社会实践巧遇新春佳节,临汾带给我太多难忘有趣的回忆,也吸引着我要再赴临汾。”清华学子赵琳说。

  从历史文化长河中抽身,清华学子走进蒲县中医院,感受中医药文化的博大精深,并体验针灸、推拿、把脉等中医疗法。“通过和老中医的交流,让我更加深刻了解中医药文化的内涵与传承,这也促使我要更加努力地学习专业知识,日后用精湛的医术为中医药传统文化助力。”清华学子刘瑞杰表示。

  高校学子遇上古韵新潮的城市,这一场奔赴注定活力四射。4天行程,看点满满、收获满满,清华学子记录下每一次见闻与感动,收藏好每一次温暖的回忆与相遇。

  “临汾很暖。”这是清华学子对临汾一致的评价。这份暖,源于各级党委政府部门的用心,大家拿出满分诚意留住高校学子的心,用真金白银的人才政策吸引更多青年才俊为“临”而来,期许携手同行共赴未来。

  “临汾很行。”这是清华学子对临汾古建文化保护的高度赞誉。这其中,融入了一代代临汾文物保护工作者的热血与责任,他们让千年文物在平阳大地久久散发着光芒,让深厚历史在文化长河中流淌。

  “临汾很赞。”这是清华学子对临汾乡村振兴及城市发展的中肯真言。近年来,临汾坚持“双品质”建设城市,“有颜值、有气质、有价值”已成为临汾闪亮标签,同时“三大板块”持续发力,传统产业不断升级、新兴产业蓬勃起势、乡村振兴新图景遍地开花,临汾,已然成为更多投资者与青年人的“心之所向之地。”

  记者 赵俊 王凯


     

责任编辑: 吉政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