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力点亮童心:班主任的“三重奏”管理之道

2024-06-13 17:11:19 来源:临汾新闻网  

  班主任工作既是科学也是艺术,需在规则与自由、约束与自主之间寻求平衡。作为班主任的我曾在班级管理中陷入“忙到脚不沾地”的困境:每天处理打架、作业拖拉、手机问题,仿佛成了消防员。直到翻阅蒋丹老师关于柔性管理的论文,才恍然大悟——教育不是“扛起所有”,而是点燃学生的自主性。

  一、柔性管理:从“控制”到“共情

  我尝试将班级公约从“命令式”转为“协商式”。记得第一次组织学生制定班规时,孩子们七嘴八舌地提出“课间不能追跑”“图书角要分类摆放”等建议。当他们看到自己的意见被写在纸上,眼睛里闪烁着光芒,那一刻我明白:规则不再是冰冷的约束,而是集体的共识。

  面对学生矛盾时,我借鉴了“冲突调解三步法”:让双方写下事件经过、分析情绪、互换角色。有次两个男生因一支笔的归属争执,他们通过画“情绪曲线”理解了彼此的愤怒,最终握手言和。这种共情教育比说教更有效,学生开始学会用语言而非拳头解决问题。

  二、德育渗透:从“课堂”到“生活”

  我尝试将德育融入日常细节。道德与法治课后,我发起“环保小卫士”行动。孩子们自发设计垃圾分类宣传海报、举着自制的分类垃圾桶,在社区里“抓拍”乱扔垃圾的行为,再制作成“环保曝光台”漫画。看着他们认真的样子,我突然明白:德育不必是说教,而是让孩子们在行动中看见自己的力量,在实践中感悟“担当”与“责任”。

  班会课上,我摒弃了“一言堂”,改为“问题解决式”讨论。学生匿名写下班级问题,投票选出TOP3后分组研讨方案。曾有个小组针对“课间喧闹”设计“静音小游戏”,既有趣又有效,班级氛围悄然改变。

  三、家校协同:从“对立”到“共育”

  我建立“数据化家访”档案,记录每个孩子的性格特点和家庭背景。例如,单亲家庭的孩子需要更多情感关注,我便定期与家长沟通,设计“亲子共读计划”;针对留守儿童小悦的沉默寡言,我记录她每周作业完成率、课堂举手次数……与她妈妈沟通时,特意展示这些细节,妈妈瞬间湿了眼眶。一次家长会上,我尝试“三明治沟通法”:先表扬孩子近期的进步,再委婉提出改进方向,最后给予鼓励。有位家长反馈:“以前总觉得老师只会批评,现在看到孩子的闪光点,更有信心配合教育了。”

  四、角色转变:从“执行者”到“设计者”

  如今,我不再只是“灭火队员”,而是班级生态的“设计师”。开发“岗位承包制”,设置30多个特色岗位,如“节能督察员”“彩虹调解员”,让学生在服务中培养责任感。孩子们兴奋地说:“原来长大后可以做这么多有意义的事!”

  教育是唤醒,是点燃。柔性管理让我学会倾听,德育实践教会我以爱育人,家校协同则让我看到教育的无限可能。未来,我将继续探索,让每个孩子都能在温暖与规则中自由生长。 

  临汾市解放东路小学 秦婷

     

责任编辑:畅任杰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