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以爱为底色 绘数学之趣 ——我的三年级数学教学手记

2022-06-12 19:01:50 来源:临汾新闻网  

  作为三年级数学老师,我常在课后被孩子们围住:“老师,为什么1/2加1/2等于1,但两块半块蛋糕加起来却像一块完整的?”看着他们困惑又好奇的眼神,我突然明白:数学不仅是公式与计算,更是打开世界的一把钥匙。

  一、让抽象概念“活”起来

  在教授“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我带了8块巧克力到教室。当孩子们亲手将一块巧克力平均分成两半,用彩笔标出“1/2”时,他们惊奇地发现:原来分数就藏在生活的每个角落。这种“实物操作+情境创设”的教学方式,让抽象的数学概念变得触手可及。

  面对“后进生”小宇的屡次计算失误,我不再单纯纠错,而是让他当“计算小裁判”——每天随机抽取同学的作业本进行批改。起初他战战兢兢,但一个月后,他的作业本上竟贴满了“计算小达人”贴纸。这种角色转换,让他在实践中找到了自信。

  二、分层教学,让每个孩子找到“最近发展区”

  我根据学生能力设计“三色作业本”:绿色基础题、蓝色提高题、紫色拓展题。班里的小乐对几何图形情有独钟,我特意为他准备“图形创意画”任务——用七巧板拼出动物图案并计算面积。他的作品被贴上教室展板时,全班都为他鼓掌。

  为了帮助留守儿童小悦克服“空间思维薄弱”,我联合美术老师开展“数学+美术”跨学科活动:用彩纸折出正方体并标注棱长,再创作立体图形“简历”。她的作品虽不够完美,但计算准确率却从40%提升至85%。

  三、家校共绘“成长同心圆”

  我建立“数学成长档案袋”,记录每个孩子的错题类型、进步轨迹。当家长看到孩子从“计算小迷糊”变成“应用小能手”时,主动提出周末带孩子去超市实践“购物计算”。这种正向反馈,让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同频共振。

  四、在反思中生长

  每学期末,我都会重读孩子们的“数学日记”。有学生写道:“原来数学不是枯燥的数字,而是解开谜题的快乐。”这些质朴的文字,让我更加坚信: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未来,我将继续以“四个镜头”为镜——用望远镜眺望每个孩子的潜力,用放大镜捕捉思维的火花,用投影仪放大教育的力量,用联动镜整合校内外资源,让数学课堂成为孩子们探索世界的乐园。

  临汾市解放东路小学 秦 婷

     

责任编辑:畅任杰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