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汾校园劳动教育“接地气”

2025-07-03 09:04:57 来源:临汾新闻网  

  临汾新闻网讯 “慢点浇,别把土冲跑喽!”6月18日下午,襄汾县第五小学校的菜园里,学生们戴着草帽,握着小锄头正在给菜苗浇水。此起彼伏的笑闹声中,夹杂着“我的菜苗歪了”“这水浇得匀”的嚷嚷声——这可不是作秀,而是襄汾学生天天要上的劳动课。从县城小学的种植园到乡村学校的灶台边,劳动教育在襄汾县这片土地扎了根,让学生们在劳动中成长,实实在在长了本事。

  农活手工样样学

  6月17日15时许,襄汾县第四小学校三年级的孩子们蹲在田垄上,草帽歪在脑袋上,小锄头在手里颠来倒去。有个扎羊角辫的女生捏着一片蔫叶子,急得直跺脚:“老师,你看这菜叶子咋黄了呢?”老师蹲下来扒开叶片,指着密密麻麻的蚜虫说:“同学们,咱们试试不用农药只用辣椒水看是否能救活这棵菜苗吧。”学生们立刻围过来,看着老师把红辣椒切碎泡进水桶,再装进喷壶细细喷洒。一周后,菜苗真的直起了腰杆,学生们高兴地又蹦又跳。

  该校的手工教室里,更是热火朝天。五年级学生正围着碎布头忙乎,有的穿针引线缝布偶,针扎到手也顾不上疼痛;有的用胶水拼贴画,彩纸边角料堆成了小山;隔壁“扭扭棒工坊”里,男生们把彩色扭扭棒拧成恐龙,为如何制作它的尾巴更逼真而争得面红耳赤,手里的活儿却没停,最后举着歪歪扭扭的恐龙互相“厮杀”,笑声此起彼伏。

  最有意思的要数“樱桃园大冒险”。这场活动像根神奇的线,把各个学科都“串”进了劳动里,让学生们在汗水中琢磨出劳动的深意。测量组的学生蹲在树间测间距,卷尺拉得笔直,“三米二”;生物组的学生举着放大镜观察叶子:“纹路跟蜘蛛网似的”;语文组的学生则咬着笔头琢磨:“樱桃红得像小灯笼?不对,更像小姑娘的红脸蛋……”太阳落山时,本子上记满了歪歪扭扭的字,裤脚沾着草籽,嘴里还在争“先开花还是先长叶”。

  近年来,该校以“双减”为契机,将劳动教育融入学科与生活中,形成具有特色的校本课程。相关教学案例多次获省、市奖,拍摄的“教学楼护墙小景观项目式学习”视频被省教育厅评为2024年大中小学校劳动教育优秀课程视频,“腊八蒜制作”获省教学设计一等奖。“我们还将探索‘劳动+科技’‘劳动+公益’路径,建立‘劳动成长档案’,让劳动教育成为成长基石,助力‘五育并举’。”该校党支部书记、校长乔惠琴说。

  洗衣包饺件件会

  襄汾县大邓乡九年一贯制学校藏在塔儿山脚下,这里的孩子多半是寄宿生。6月30日中午,该校洗衣房里传来阵阵流水声,六年级学生苏婉卓正跟校服领口较劲,肥皂打了一遍又一遍,“这黑印子咋搓不掉?”旁边的同学支招:“用刷子!我妈都这么干。”一群学生围着洗衣盆,泡沫溅得满脸都是,晾衣服时还得踮着脚够绳子,他们闻着阳光晒过的味道,个个都咧着嘴笑。

  孩子们最盼望的是烹饪课。五年级学生吉瑞广握着锅铲正在炒青菜,油星子溅起来时,吓得一蹦三尺高,“快翻啊,要糊了!”旁边的同学急得直跺脚。包饺子的场面更热闹,学生们挤在案板前擀的擀、包的包,小脸糊的就像小花猫,却一本正经地握着面片往里塞饺子馅,包好后还不住地炫耀:“快看我包的元宝饺子,多好看!”等饺子煮出锅,都争先恐后地想要第一个去尝尝味道,“比食堂的还香!”因为是自己包的,连平时挑食的学生都吃了两大碗。

  学校有个菊圃,每到采菊花时,全校学生都扎了进去。“这是杭白菊,能泡茶!”科学课代表梁蕊琪捧着花当起了小老师;二年级学生李心怡采了一朵黄菊花,小心翼翼放进篮子里,“要拿回家给妈妈泡水喝,她总说嗓子干。”学生们的篮子里,菊花混着野草,还有偷偷“藏”的小石子。

  一直以来,该校始终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深化课程改革,坚持“五育并举”,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通过“劳动勤于手,美德践于行”系列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增强“劳动光荣”的意识,提升劳动实践能力,培养热爱劳动的良好习惯。

  木活打扫事事干

  木工房里,刨花堆得像小山。6月16日16时许,襄汾县第五小学校五年级学生王梓涵正跟一块木板较劲,拉锯时身子跟着晃。“慢点锯,别跑线!”师傅在旁边盯着。他咬着牙,额头上的汗滴在木板上。“成了!”看到锯开的木板整整齐齐,他高兴地举起来炫耀,“看!我锯的!”

  教室里的活儿也不少。每天放学前的“大扫除”,值日生分工明确:擦黑板的踮着脚,连槽里的粉笔头都捡干净;拖地的两人一组,“你拖前面,我擦后面,别留水印!”图书角的管理员更仔细,把排列不整齐的书一本本摆好,“这本《西游记》总被翻得掉页,得压一压。”收拾完了,看着亮堂堂的教室,学生们都很开心:“咱班最干净!”

  社区里的学生们也是常客。公园草坪上,女同学们蹲在地上用镊子夹烟头,“这里有一个!”男同学们扛着扫帚扫地。有次宣传文明养宠,四年级学生周宗翰拦着个遛狗的叔叔,举着画满小狗的手抄报:“叔叔,狗屎要捡起来,不然踩一脚……”叔叔被逗乐了,赶紧说:“叔叔记住了,这就捡。”

  夕阳把学生们的影子拉得老长,菜苗在田里扎了根,包好的饺子冒着热气,锯开的木板透着木香。襄汾校园的劳动课,没有大道理,就是让学生们在田埂上、灶台边、手工作坊里,摸爬滚打,流汗出力。就像襄汾县教体局局长郝英伟所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所谓劳动教育,就是要通过生动的实践让学生知道,饭是做出来的,花是浇出来的,美好的生活是靠双手奋斗出来的——这些道理,书本教不会,老师教不会,只能学生自己体会。”

  如今,走在襄汾县的各个校园里,总能听见“我的菜长新叶了”“我包的饺子能吃了”的嚷嚷声,那声音里的得意和骄傲,比任何奖状都实在。

  记者 郭秀婷


     

责任编辑: 吉政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