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电子科技学院微光志愿服务队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侧记

2025-07-16 09:34:19 来源:临汾新闻网  

  临汾新闻网讯“哥哥,这是我制作的‘子鸣号’飞船,超酷吧!”7月8日,在尧都区刘村镇滨西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活动室里,8岁的王子鸣举着刚用彩纸拼贴的飞船兴奋地蹦了起来,其他小朋友也投来赞许的眼光。

  这是山西电子科技学院微电子学院微光志愿服务队开展的以“物趣燃滨西 艺彩映童眸”为主题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现场。滨西社区是微电子学院服务的重要站点,自今年3月开展服务以来,得到了社区居民的欢迎。今年7月5日至9日,微光志愿服务队12名大学生又走进该社区,用美术、阅读、物理等多学科融合的创新课堂,为社区70余名儿童打造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暑期启蒙盛宴。

  原来书画这么“好玩”

  “老师,这纸怎么跟作业本上的纸不一样呀?”7月8日上午的美术课上,当负责美术课程设计的志愿者樊峻怀铺开宣纸时,8岁的吉展希凑上前好奇地问,由此拉开了此次翰墨课堂的序幕。志愿者没有直接向学生们讲解书画理论,而是将毛笔、国画颜料、彩纸、马克笔等材料一并摆上桌,让他们自由选择绘画方式。

  “传统艺术不是束之高阁的展品,而是可以触摸的生活美学。”樊峻怀边讲解边示范起了国画竹子和兰花的画法,并鼓励学生们在画作中加入自己的想象。冯梓骁在竹子旁画了一棵竹笋,竹子用传统水墨晕染,竹笋却用马克笔画出尖尖,依偎在竹子旁边,“这是穿越时空的朋友。”冯梓骁认真地解释,让志愿者眼前一亮,“竹子加竹笋,就像给古老的画面注入了新的活力。”

  书法课上的“表情包大赛”更绝。李梓禾把“笑”字的撇捺拉得老长,活像个咧着嘴的小人儿;高津爽写“哭”字时,特意把两个点画成滴下来的泪珠。“原来汉字也会变脸啊!”学生们举着自己的“作品”互相“炫耀”,起初握笔时抖得像筛糠的手,不知不觉就稳了。

  在最后一天的“童心艺术展”上,家长们围着孩子们的画啧啧称赞:“我家娃平时连涂色都涂出格,这回居然能画出像模像样的竹子!”几位妈妈举着手机拍个不停,脸上露出开心的笑容。

  原来道理这么“简单”

  “森林里传来‘咕咚’声,兔子吓得拔腿就跑,你们知道发生了什么吗?”7月8日16时许,志愿者李佳熹的提问让课堂瞬间安静下来。在第三天的阅读课中,志愿者们将小学语文课《咕咚来了》改编成一个沉浸式的剧本杀表演,12名学生分成“森林居民”“真相调查员”“谣言终结者”三个角色组,一场趣味十足的阅读实践活动开演。

  拿到剧本的学生们立刻进入状态。担任调查员的王欣一逐字逐句地读着剧本,遇到不认识的字就举手请教,生怕错过关键线索。“我觉得是狐狸在造谣!”扮演小兔子的靳淑钰举着剧本站起来说,“因为它说‘咕咚’长着三个脑袋,可我们谁都没见过!”学生们激烈讨论的样子,让一旁观察的志愿者们忍俊不禁。

  剧本设计暗藏巧思。志愿者们在情节中埋下多个“谣言陷阱”:有的角色添油加醋描述“咕咚”的模样、有的角色盲目跟风传播消息、还有的角色坚持要亲眼验证。当剧情推进到“真相大白”环节——原来“咕咚”只是熟透的木瓜掉进湖里的声音时,学生们脸上露出恍然大悟的表情。“我刚才不该相信狐狸说的话,应该自己去看看的。”扮演小鹿的高津爽有些不好意思地说。

  家长们在窗外看得直乐。靳淑钰的妈妈欣慰地说:“平时让她读课文跟求她似的,今天为了抢台词,自己抱着剧本认字呢。”李佳熹在笔记本上写道:“本想教他们别信谣言,结果他们教会我,道理不用讲,演一遍就懂了。”

  原来科学这么“有趣”

  “大家看,一束光透过三棱镜,怎么变成了七束光了?”7月7日16时许,志愿者申雪恩、裴昊千手持透明玻璃杯,向学生们展示光的色散现象。作为微电子专业的学生,他们将专业知识转化为生动实验,五天里设计了“光的折射”“电磁小火车”等趣味内容,让学生们进一步感受科学魅力。

  活动初期,不少孩子是被家长“强迫”来的,有的趴在桌上、有的东张西望。但当志愿者用摩擦过的吸管隔空转动风车时,孩子们惊呼:“这是魔法吗?”志愿者解释:“这是静电,就像脱毛衣时的火花。”分组体验后,活动室里爆发出阵阵欢呼。

  接下来的活动更精彩:自制“流星雨”实验让学生们看到水中奇妙现象;简易纸杯电话让他们明白声音靠振动传播。曾经需家长催促的孩子,第四天竟早早等在门口:“老师,今天做什么实验?”成了志愿者最幸福的烦恼。学生们说:“科学像捉迷藏,总能发现新秘密。”

  志愿者们也收获良多。刘宇星在实践报告中写道:“费尽心思想用孩子能懂的语言解释‘摩擦力’时,才明白什么是‘深入浅出’。”张子超则被孩子“手机里的电和电池里的电有什么不一样”的问题困扰,又开始重新审视专业价值。

  “大学生用专业和热情,给孩子们带来不一样的暑期体验。”该社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王亚冲说,“这场看似普通的志愿服务,不仅让学生们在欢乐中收获知识,更是践行三个‘十小事’的有力举措,在孩子们心中播下了探索美、追求真理、传承文化的种子。”

  记者 郭秀婷

     

责任编辑:畅任杰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