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战役纪念馆里的“小小讲解员”:让爱国的种子深植心田

2025-09-05 09:02:57 来源:临汾新闻网  

  临汾新闻网讯 “我要做英雄的‘追光者’。”“听我讲述临汾战役的英雄故事。”“让我们一起争做英雄的‘传承人’。”……8月27日,在临汾战役纪念馆里,稚嫩又清亮的童声此起彼伏。

  今年暑期以来,尧都区科学技术协会、尧都区志愿者联合会、临汾自然博物馆与临汾蜗牛红领巾志愿团联合开展“小小讲解员”培训上岗活动,让50多名平均年龄不足12岁的孩子走进临汾战役纪念馆。他们用清亮童声再现临汾攻坚战的热血历史,成为红色精神的新时代传播者。

  铜像前的“追光者”

  “大家请看广场中心的徐向前元帅铜像——他身着戎装、手持望远镜,目光紧锁前方,这是1948年临汾战役总攻前的指挥瞬间。”8月27日,尧都区东城中心学校四(6)班学生张炫榕站在铜像前,仪态端庄、声音清亮。她的手指指向铜像基座的铭文,目光落在“临汾战役总指挥”几个字上,语速放缓:“徐元帅是黄埔军校一期学员,抗日战争时是八路军一二九师副师长,解放战争中,他带领5.3万大军,用72天攻克了临汾。”

  “城墙又高又厚,怎么突破防线?”一位老年参观者的提问,让张炫榕眼睛一亮。她举起标注着红色波浪线的讲解词回应:“起初我军尝试正面登城,但15米高、30米厚的城墙加上3层火力点,多次冲锋均未成功。关键时刻,徐元帅果断调整战术,决定挖地道接近城墙、用炸药炸开缺口。”她语气里满是敬佩,“我查资料得知,战士们为隐蔽行动,连咳嗽都要捂住嘴,一整天不敢大声说话,这份坚持太令人动容。”

  成为讲解员的契机,源于去年的一次参观。当时,张炫榕在徐向前元帅“不能改变主攻方向,必须拿下东关。”的语录展牌前驻足,接连追问十几个“为什么”。当了解到东关是临汾城的“门户”,拿下东关就能撕开敌军防线后,她便萌生了传播这段历史的想法:“我想让更多人知道,胜利不是偶然,是用徐向前元帅的智慧和坚持换来的。”

  五天的实践,让张炫榕收获颇丰。“以前在班里发言会紧张忘词,现在面对几十位参观者也能从容讲解。我觉得自己做的事情特别有意义,以后还要带同学来,让他们也成为红色精神的传播者。”

  雕塑下的“讲述者”

  “大家看这座‘临汾攻坚’紫铜雕塑——身背炸药包的战士弓步冲锋,手持步枪的战士刺刀向前,投掷手榴弹的战士奋力挥臂。他们神情坚毅、眼神锐利……”市解放路学校七年级学生于佳可站在5吨重的雕塑前,声音里透着与年龄不符的庄重。

  将参观者的注意力凝聚后,于佳可话锋一转,把大家带到了77年前的战场上:“如今的临汾满是烟火气,但1948年3月,这里战火纷飞。阎锡山曾吹嘘‘临汾城,铁打铜铸。’,15米高城墙、3层暗堡、15米深外壕构建起严密防御,可徐向前元帅坚定地说:“砸也要砸开这个‘铁核桃’!”

  起初,于佳可曾因“旅”“团”等军事概念困惑,复杂讲解词也让她屡屡卡壳。“老师教我们画思维导图,梳理战役时间、英雄人物、关键事件,记起来就轻松多了。”如今,她不仅能流畅讲解,还能延伸细节:“临汾烈士陵园有座特殊墓碑,刻着17个连级干部名字。1948年5月17日登城战中,17岁通讯员马全保身中三弹仍抱旗杆;副连长郭天木肠子流出来了,就从衣服上撕下一块布缠住继续冲锋……红旗插上城头时,全旅仅存不足300人。”讲到这里,于佳可声音哽咽,“正是这样的英雄群体,铸就了我军唯一以城市命名的‘临汾旅’。”

  “这次活动,让我真正懂得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先烈用生命换来的。我要把这些故事讲给更多同学听,牢记红色历史,传承革命精神。”于佳可说。

  锦旗旁的“传承人”

  “这面‘光荣的临汾旅’锦旗——是徐向前元帅亲自授予8纵队23旅的荣誉,而临汾旅是解放军唯一以城市命名的荣誉部队。”市解放路小学四(3)班学生亢玺霖站在锦旗前,眼神明亮而坚定。

  为讲好临汾旅的故事,亢玺霖查阅了大量史料,将复杂战役讲解资料转化为通俗语言:“1948年临汾战役中,23旅面对高墙重火力,在旅长黄定基的指挥下,用27个昼夜挖了两条110米长的地道,最终以6200公斤炸药炸毁城墙,立下关键功劳。”他指着地道模型补充:“这些通道是战士们用双手一点点挖出来的,每一寸都浸着血汗。”

  在亢玺霖看来,临汾旅精神从未过时:“几十年来,他们传承‘猛、狠、拼、犟’精神,抗洪抢险、反恐维稳总有他们的身影,被誉为‘中国陆军的窗口’。”他还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了解读:“学习攻坚精神,就是做题不放弃——我以前遇难题就想扔笔,想到战士们挖地道遇到重重困难都坚持下来,就会重新动笔做题。班级活动中我们要学习他们的团结精神,互相配合,才能做好事情。”

  看着孩子们在讲解活动中获得成长,“小小讲解员”活动负责人、临汾自然博物馆副馆长刘统达欣慰地说:“在一次次讲解实践中,孩子们不仅提升了语言表达能力、锻炼了胆量、提升了自信,更在心中种下了爱党爱国的种子,这些种子在红色文化的滋养下,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临汾战役纪念馆解说员董永丽表示:“接下来,我们会组织这些优秀的‘小小讲解员’,在重要节点开展义务讲解,让更多人了解临汾战役的历史,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本报记者


     

责任编辑: 吉政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