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市“优秀教师”、翼城三中化学教师孔伟华:让教育在试管中“生成”

2025-10-22 09:42:56 来源:临汾新闻网  

  临汾新闻网讯 在翼城三中的化学实验室里,43岁的孔伟华正俯身指导学生调试滴定管。阳光透过窗棂,在她满是试剂痕迹的白大褂上投下斑驳光影。试管中,试剂产生着细密的泡沫,学生们的眼中闪烁着求知的光芒。

  这是孔伟华坚守高中化学讲台的第20个年头。20年来,她以试管为笔、爱心为墨,用枯燥的化学公式发现生活中的诗意,用师者的温情引导学生成长,在平凡岗位上书写着不凡的教育故事。

  让化学走进生活“实验室”

  2005年,从雁北师范大学毕业的孔伟华踏入翼城三中,眼前的景象给了她当头一棒:实验仪器陈旧,学生提起化学便皱眉头,“枯燥的方程式、难懂的理论”成了这门学科的“标签”。“化学本是与生活共生的科学,怎能困在课本里?”她暗下决心要打破僵局。

  为了让抽象的知识落地,孔伟华成了“生活观察员”。实验室里,她拿手电照向豆浆,当手电筒的光束穿过浓稠豆浆时,原本不可见的光线竟被豆浆中直径1—100纳米的蛋白质、脂肪等微小颗粒向四面八方散射,一条清晰的“光路”就此显现——这正是丁达尔效应的直观呈现。看到这,学生们忍不住惊叹:“原来,丁达尔效应就藏在早餐里”;讲“氧化还原反应”时,她让学生切开苹果静置观察,第二天带着不同变色程度苹果的学生们,围着她追问“盐水泡过的苹果为啥不变色”;她拎着自家酿的米酒走进教室,拧开瓶盖的瞬间,酒香漫过课桌,“这就是酯化反应的味道。”孔伟华笑着说,学生们齐刷刷凑过来用心感受。

  抽象概念要靠直观教具支撑,为此,孔伟华逐渐成了学校有名的“废品收藏家”。矿泉水瓶剪去底部变洗气瓶,青霉素小瓶洗净成微型反应容器,旧电路板拆解出铜、铁以供观察……一次“气体制备”演示中,她用矿泉水瓶做教具展现压强变化,瓶内液面随着气体的产生缓缓下降,让学生们对此有了直观认识。

  经过多年打磨,孔伟华总结出“生活-实验-理论-应用”教学模式。这不仅让班级化学成绩在全市统考中稳居前列,更让“见物思化学”成了学生的思维习惯。

  做照亮成长路的“催化剂”

  “试管里的反应需要合适的温度和催化剂,学生的成长也一样,少不了恰到好处的关爱。”孔伟华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

  那年初秋,孔伟华注意到学生兵兵(化名)总缩在角落,上课低着头、实验课缺席,化学成绩常年垫底。家访后得知,男孩的父母在外打工,他跟着奶奶生活,此前曾因打碎试管被批评,便对化学心生恐惧。

  细心的孔伟华发现,兵兵虽寡言,但整理仪器时却格外认真。她当即让兵兵做实验室管理员,并耐心叮嘱:“仪器就像化学试剂,得细心待它。”每天放学后,她都留下来,陪兵兵擦试管、归类药品,同时为他讲解“酒精灯为啥用外焰加热”等化学小知识。

  渐渐地,兵兵开始主动问问题。孔伟华又鼓励他加入化学兴趣小组,手把手教他做“叶脉书签”实验。当兵兵捧着亲手制作的透明书签,露出明亮的笑容时,孔伟华知道,那扇紧闭的心门终于被推开了。

  这样的故事,在孔伟华20年的教学生涯中不胜枚举:对因家庭变故想辍学的学生,她课后辅导、周末带逛科技馆,帮他们重拾书本;对沉迷游戏的学生,她用“电解池原理”打比方:“惰性电极永远参与不了精彩反应,人生也要主动‘参与’才有意思。”孩子们听后自觉关掉游戏。

  “结构决定性质,态度决定高度”“催化剂改变速率,努力改变命运”……孔伟华20年如一日,每天早自习前,在教室后墙写下“化学箴言”,这些带着学科印记的句子,如春雨般浸润学生心田。

  如今已是化学工程师的兵兵,每年教师节都会发来祝福,总不忘写:“孔老师,您说‘化学里没有失败的实验,只有未被理解的现象’,这句话照亮了我的征途。”

  让教育力量持续“反应”

  作为化学教师兼班主任,孔伟华将学科的“严谨、求实、创新”融入班级管理。她推行“实验错题本”,既记化学错误,也写生活“失误反思”;开展“化学小讲师”活动,让学生轮流讲解知识点,培养表达能力与责任心。在这样的氛围里,她带的班级不仅化学成绩突出,整体学业表现也稳居年级前列。

  “一个人的优秀不算优秀,整个县域化学教育水平的提升才是真的进步。”孔伟华从不吝啬分享经验。每次公开课后,她都牵头组织研讨会,和全县高中化学教师围绕“情境设计有效性”“核心素养落地路径”等主题深聊。面对“如何为基础薄弱学生设计实验”等疑问,她结合案例拆解技巧,把“废品做教具”“生活找素材”等方法毫无保留地传授。后来,她牵头整理的《县级化学公开课教学反思与建议》,成了县域教师的“实用指南”。在她的带动下,翼城高中化学课堂渐渐变了模样:食堂、农田、工厂都成了“第二课堂”,学生学化学的热情越来越高涨。

  如今,孔伟华的学生遍布各行各业:有的成了科研骨干,在实验室攻克难题;有的站上讲台,成为基础教育的中坚力量;有的在化工行业奉献,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他们就像我播下的‘化学种子’,成了各自领域的栋梁。”说起学生,她的眼中满是欣慰。

  20年光阴流转,试管换了一批又一批,学生走了一届又一届,孔伟华先后荣获省市多项奖项,今年获评临汾市“优秀教师”荣誉称号,但她对教育的赤诚从未改变。正如她常说的:“教育就像一场缓慢的化学反应,只要用心投入,终将看到最美的‘生成’。”

记者 郭秀婷

     

责任编辑:畅任杰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