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国初始“两都”地望探讨

2014-06-10 20:56:48 来源:临汾新闻网

基于此,我们初步认为晋都的地望大体在今襄汾县襄陵镇北街村,因时居于晋水(源自姑射山)之阳(北)故名晋阳。而在其北有相邻的平水(源自平山),在平水之阳(北)又有平阳(即今尧都区金殿)。这是两条同向不同源的名水,两座相邻而不同时代的名城。晋阳在今襄汾县境,平阳在今尧都区境,行政管辖不同却相依为邻,各有自史。按《宗国都城记》述,我们初步理解晋阳城与尧墟故唐城相邻,且有部分重叠。太原之晋水、晋阳之名就源出这个晋国始都晋阳。至于晋都“作宫而美,王使人让之”传说,因缺佐证似可不为信。

大约1974年前后,我们曾听襄陵镇人说晋阳就在城北,那里汾河边沿水下有个古花园遗迹,运气好的话还可找见遗迹里的东西,有一天,我同友人慕名而去,确在河边水下挖出园中像空心面条无序粘在一起的石头,放在水中撒上谷子即可发芽生长。这个花园为何沉浸水中,是河床抬高还是地面下陷,暂无法说清。

另外,在今襄汾县汾城镇还有一个历史之谜至今难解。据有关部门在汾城镇东关村、东坡村(汾城南关东侧)考证,这里属陶寺古龙山文化遗址所在,人类发展和陶寺时代—样。汾城古为太平县治,后为汾城县城。唐朝时为尉迟恭封地,名敬德堡,现为襄汾县汾城镇。明清残存主要古建大部分完好,周边曾有五桥。据镇人所说和我们所见所闻,此地南门城楼外侧石刻门匾为“太平”,内侧门匾石刻“晋基”;东关(村)东城门楼门匾石刻“东眺汾益”;南关(村)南门城楼外侧门匾石刻“孕育汾水”;内侧门匾石刻“晋基”;北关(村)北门城楼北侧门匾石刻“古晋国”。北关村居民说,过去有人建房挖地基时,曾在地表下2米处发现大量炼铁废渣,疑为晋在此铸造过兵器等。

按上匾名字义,这里曾应是晋国的根基、柱石、国都所在地,其正南不远有晋岭,再南有晋献公故绛“晋城遗址”地震下陷毁灭),北有“京安”晋阳”“平阳”(古称尧墟),东北即是陶寺宏伟尧都。除此在汾城东侧偏北的东南李村,其北门城楼门匾上还石刻“北拱神京”四字,这个神京在北边何地,不明。东南李村是李牧将军后裔居地(之一),李牧先在晋国任职,后到赵国把守雁门关……官至丞相,门匾所书“神京”应是京城、国都,而今其村北的京安、晋阳、平阳均无此另名,且与李牧也没有直接关联。相反却有学者研究认为,京安”(距东南李村约15里)很可能是晋国小宗武力征服大宗期间哀侯或小子侯的临时都地。史载,在此期间因晋鄂侯不敌曲沃庄伯攻势,弃翼奔隨;哀侯在汾河边被武公和陉廷俘虏,让韩万杀死,接着小子侯又在鄂地(乡宁)被诱杀。同时在京安村的西北还有个村名叫北戍,是晋国戍边驻军防守都城的豁都峪关口要地。(未完待续) 刘武经 李晨 陈树孝 刘涛

责任编辑:杨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