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区教育的突围之路

2009-04-09 09:39:00 来源:临汾新闻网


此时,位于临汾盆地东缘的浮山县进入我们的视线。该县教育近年来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勃勃生机。下面一组数字很能说明问题:2002年至今先后投入超3亿元,用于教育基础设施的改善,2005年在全省率先实现了“两免一补”,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的就学费用全部由县财政负担。
2002年以前,学校布局不合理,数量多达487所。5年来调整合并为45所,彻底消除了危房和复式教学班。2006年山西省委书记张宝顺在该县视察寄宿制小学后,高兴地说:“我在吕梁的办学设想在浮山实现了。”6年来,通过一系列考核、竞争机制的落实,教学设施的综合运用及教学手段的改进,浮山县的教学成绩有了明显改进,2007年达市重点中学录取分数线的考生158人,几乎是布局调整前10年的总和,高考成绩夺取全市山区县的“三连冠”。
数字只是说明了成果,数字背后付出的努力才是我们应该真正关注的。
 
看投入 2008年浮山县在财政紧张情况下,依然投入28536.8万元,名列全市之首。
 
说起浮山教育的变化,我们不得不提浮山县教育局局长毕九龙,他是数字变化的亲历者,更是数字变化的具体执行者。
2002年毕九龙担任浮山县教育局局长。这几年中,历届县委、县政府领导都十分重视教育工作,将其当做建设“魅力、宜居、和谐、富裕”新浮山的基础工程来抓,每年年初都作为重点工 作部署,历年重点工程中皆有教育项目。县委书记毛克明对教育有着特殊的感情,2008年初调任浮山,走马上任后第三天就到学校了解情况,并就浮山教育提出了“三个坚定不移”: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坚定不移,坚持加大教育投入、加快教育资源整合的方略坚定不移,奖励优秀教师、资助贫困学生、惠及全体师生的政策坚定不移。县长李朝旗提出了教育发展的“三好”要求,即办一所好学校、建一支好队伍、出一个好成绩,先后解决了一系列教育遗留问题。分管县长王云深入全县学校调研,与师生谈管理、研教改,提出转变思想、更新观念、加快教育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育信息化、现代化的新思路。县四套班子主要领导实行联村包校,每人包扶一个学校,协调为学校解决实际困难,并对学校教学质量的提升负有监督责任。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人大、政协强有力的监督,在全县形成了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为教育事业的发展营造了宽松的环境。
2008年,在支柱产业受到巨大冲击,财政十分紧张的背景下,浮山依然教育投入28536.8万元,生均2331.19元,名列全市17个县市第一名。该县不仅没有压减教育工程项目,反而增加投入近6000万元,办了四件大事:新建第三中学综合实验楼,整体收购民办文昌小学为县直第二小学,通过省义务教育标准化验收,浮山中学创建省级示范高中成功。2008年11月中旬,省政府专家组评估验收时,高度评价该县学校布局调整起点高、力度大,校舍建设取得了历史性突破,教育技术装备水平得到了全面提升。
 
谈布局 五年时间全县487所 学校调整合并为45所,彻底消灭制约发展的“三多一小一低”。
2002年毕局长上任之初,就对浮山教育进行调查摸底,发现了教育发展滞后的“三多一小一低”,即学校数量多、复式学校多、危房面积多、办学规模小、教学质量低。其中单人校占学校总数的70%以上;复式教学占教学班的70%以上;危房面积占学校总面积的70%以上。学校布局不合理,成为影响教育发展的瓶颈因素。
针对这一现状,他和班子成员进行认真论证,决心下大力气、动大手术、做大文章,打破乡村界限、地域界限,实行全县一盘棋,对学校布局、教学质量、危房改造、资源整合进行综合治理,到2007年以前,将全县487所学校调整合并为45所,实现全国寄宿制学校建设第一县的奋斗目标。
在规划布局上,他们采取了三项原则:一是撤,撤销学生少、条件差、效益差的学校;二是并,即打破乡村界限,实现全县合理并校;三是建,即大力创建寄宿制学校。经过五年努力,投入资金一亿多元,创建寄宿制学校45所,全面完成了布局调整任务。其中中学阶段将办学重心向县城和山下大乡镇转移,把13所初中压减为8所,初步形成“以县城为中心,南北一条线,东西跨两点”较为合理的中学布局;小学阶段将农村小学的办学重点向乡镇所在地及人口集中、交通便利的中心地带转移,形成大乡3-4所、小乡1-2所寄宿制小学的布局。学校布局趋于合理,规模办学得以实施,城乡教育呈现出均衡发展的良好局面。2007年以后,县里投入300万元为所有学校安装了暖气;投入资金535万元,绿化、美化、香化校园,使寄宿制学校面貌焕然一新。

整队伍 坚持提高教学质量不动摇,先后解聘25名抓教学质量不力的中小学校长。
2002年以前,浮山教学质量一直处于全市下游。2001年全市示范学校质量抽测中,该县小学学科成绩全市倒数,中学八个学科中有四科倒数第一。
知耻而后勇。为了提高质量,浮山县教育局强化管理,创新机制,制订出台了校领导年度综合评估方案、中小学教学工作考核评估办法,在实践中推行三种管理机制:
一是学校领导分类排序评估制。凡全县统考中本校成绩连续在本类中排序末位,且低于本类及均分10分以上(含10分)者,或总分低于60分者,学校校长主动辞职或解聘,评估结果在同类校前两名的校长或学校有资格参加“优秀校长”或“先进单位”评选。
二是教师末位淘汰制。凡连续三次所代学科成绩为同类校末尾者,按照从城内到城外,从城外到山上的顺序依次淘汰。
三是统考制和统考成绩通报制。从2002年始,坚持每学期对每个年级统考一次,并对统考成绩进行通报,对中学前三名、小学每科前十名的教师进行通报表扬,对每科后三名的教师通报批评。
此外,还实行机关人员包校责任制,实行局长包片、股室包乡、一般人员包校责任制,所包学校的教学成绩与本人和本股室年终考核挂钩,作为评价个人和股室工作的一项内容。县教育局先后三次修订教学评估方案,使之更客观、更合理、操作性更强,充分调动了各级校长、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抓教研 联片大教研活动达到优势互补、共同提升,中小学有效性课堂教学赛讲活动持续开展。
 
近几年来,该县以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为基础,以狠抓校本研训为依托,重视队伍建设,树立课改体制、质量立校的意识,不断完善县、乡、校教研网络,以课堂为主渠道,有力地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大面积突破、大幅度提高。
积极开展有效性课题研究。全县选定10所小学作为课堂教学有效性行动研究试点,先行开展课题教研,及时积累经验,以点带面,推动全县开展此项工作;先后精心组织五届中小学有效性课堂教学赛讲活动,对全县有效性课堂教学开展起到引领和示范推动作用。该县修订出台了中小学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学生活动、教学效果等以学生表现为主的指标列入了评价体系中。
开展联片教研活动。出台了联片教研工作制度,明确了联片教研以研促教、以研兴教、以强扶弱、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全面提高质量的指导思想,设立了以浮山二中、三中、南片中学为基地校的联片中学网络和以北王小学、城关小学、文昌小学为基地校的联片小学网络,这些学校领导成为联片教研的带头人。
一系列行之有效教研活动的开展,使课堂教学效益和教师的专业水平不断提高,有力地促进了教学质量的不断攀升。在谈到下一步的发展,局长毕九龙表示,浮山教育将乘胜而上,紧紧扭住教育教学质量这个中心,继续以整合教育资源、提升队伍素质、大兴教研之风为抓手,大打教学质量翻身仗,实现教育超常规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和不同层次就学的更高需求。 (本报记者郭璞 通讯员李丽舟)

 来源: 临汾日报

 

  【责任编辑: 贾亮】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