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建起一支强有力的关工委领导班子。在党支部领导下,充分发挥“五老”作用,关工委工作做到了“三纳入”,即纳入经济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总体规划及目标责任考核责任制;“四同步”,即与精神文明建设同步部署、同步检查、同步总结、同步表彰;“四到位”,即认识到位、领导到位、措施到位、保障到位。
其次,“五老”在新农村建设中充当了排头兵。常家村是县委、县政府确定的新农村建设推进村。村里中青年大都在企业务工挣钱,留守的都是一些老年人和妇女、儿童。“五老”自觉地担当起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排头兵,义务参与村容村貌改善、环境卫生、村内街道和连村路硬化。村民称他们是新农村建设的义务监督员;村内绿化、美化、香化的护林员;白天、晚上巡逻的治安员;崇尚科学、破除迷信、勤俭办事、移风易俗、红白理事的宣传员;关心、帮助残疾人的服务员;家庭矛盾、邻里纠纷的调解员;文体活动的演员、运动员。不少村民说他们管的事比干部还多,比书记、主任还忙。常家村被命名为全省“依法治村十佳村”。关工委工作和新农村建设,多次受到省、市、县表彰奖励。党支部、村委会把“五老”当作宝贵财富,从生活到精神上处处关爱。每月给60岁以上“五老”每人发一百元生活补助,每年都组织“五老”外出旅游观光。每次会议研究村里事情,都尽可能邀请“五老”列席或参加。每次做出重大决定事先都主动征求“五老”意见,从而调动了“五老”关心下一代、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
第三,为青少年多办实事,保障下一代健康成长。2007年,党支部、村委会投资2.5万元为村小学各个教室安装了空调,成为全县农村有空调的小学;2008年,投资60万元盖起了常家第一个中心小学住宿楼,并实施了学校围墙改造和操场硬化工程;投资38万元对学校和周边环境进行了花园式改造,使校园达到了绿化、美化、香化、亮化标准,并为学校配置了各种文化、体育活动器材。从2006年开始就实行“两免一补”政策,对考上学校的专科生奖励2000元,本科生奖励3000元,名牌大学学生奖励10000元。
学校图书室有各类图书10000余册,还设有电脑室、远程教育室、仪器室和文体器材室,基本满足了孩子们的学习、活动需要。此外,一室多用的家长学校、法制学校和红领巾广播站,使学校、家庭、社会有效地结合起来,促进了青少年全面、健康成长。
村关工委利用“中华魂”主题教育活动,引导青少年多读书、读好书。利用每年3月份的学习雷锋月和“五·四”、“六·一”两大节日,请“五老”与青少年联欢,开展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营造浓厚的红色经典教育氛围,丰富青少年的精神文化生活;利用清明节,组织团员及少先队员赴烈士陵园扫墓,参加力所能及的公益劳动,培养青少年热爱劳动、乐于奉献的崇高精神。利用学校、幼儿园与县公安刑警六中队结对子,让孩子们从小养成知法守法、堂堂正正做人的良好习惯,严防不良风气污染孩子们的灵魂。(王民安)
来源:临汾日报
【责任编辑: 邱睿】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
上一篇: 霍山脚下科学技术播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