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雪寻访“太行山海”

2009-12-10 08:57:00 来源:临汾新闻网


第二次寻找,是踩着泥泞的雪路出发的。总结上次的教训,我们这次学乖了,先找着棉麻公司再说。沿着兵站路走到临汾火车站,钻过一个地道,棉麻公司就在前边。出了地道,路两边全是卖菜的,在一个肉摊前停下询问:“去棉麻公司怎么走?”老板一边戕着肉刀一边热心地回答,顺着铁路一直走,到了前一个道口向南拐,路东边就是。顺着这些路标往前走,棉麻公司终于映入了眼帘,可是门房里的老大爷拿着汇款单看了半天依然是摇头。心里禁不住暗暗叫苦,这次要是找不到就没有办法了。刚好有两个小伙子从门口路过,老大爷把汇款单递给他俩询问:“你们可知道这个人?”小伙子看了一眼就说:“恩,是我们老总,他资助的贫困生多了。”心头一阵暗喜,真是天无绝人之路,慌忙问他们老总现在在哪里。小伙子说:“他现在不在,去云南了,过几天才能回来。”我从小伙子那里要下了“太行山海”的手机号码,小伙子热心地说:“过几天你来吧,他就住在这里。”顺着小伙子手指的方向望去,我看见了简易的4层办公小楼,“太行山海”住在这里?这就是他汇款地址上留的:临汾市二中路棉麻公司四楼?要不是刚好碰见他的下属,恐怕寻找工作还要耽搁一些时间,真是无巧不成书。
估摸“太行山海”该回来的时候,我拨通了小伙子留给我的那个电话号码,一听说是媒体的,“太行山海”连说了几个“不见”,并且还发了一句牢骚:“谁让他们告诉报社的?”我不得不用了一个激将法:“我是一个小记者,如果完不成采访任务没办法给领导交代。你能帮助贫困生完成学业,为什么不能配合我完成我的采访呢?”看来这句话起了作用,电话那头“太行山海”沉默了几分钟后说,他现在在路上,到临汾的时候已经是后半夜了,约好明天早晨9点钟见我。看来“太行山海”还是食人间烟火的。明天早晨9点,我能见到“太行山海”吗?这千呼万唤始出来的“太行山海”,究竟是怎样一副“光辉形象”呢?次日清晨,我站在棉麻公司四楼的会议室里静静地等待着“太行山海”,想象着这位“新时代活雷锋”的模样。当“太行山海”走进会议室的时候,我不由自主地问了一句:“你就是太行山海?”他微微点了点头。
“太行山海”约50多岁,穿戴极其朴素,浑身上下找不出一件值钱的东西,只有手里边拿的两本书多少还带一些“太行山海”的意思,一本《解放战争》和一本《读者》。点着一只烟后,他微微皱了皱眉,谦逊地说:“这么一点小事,为什么要兴师动众呢?”“不是小事,因为这件事情首先教育了我,使我相信人世间总是有真情的。”太行山海笑了,同时提出了一个条件:“文章里只能提我的网名,不要提到我的真名。”见我含笑点头后,“太行山海”开始讲述资助湖北贫困生张红的经过。
工作不紧张的时候,“太行山海”喜欢上网,这位毕业于苏州大学的采矿工程师对蕴藏着无穷宝藏的太行山脉情有独钟,所以就给自己取了一个“太行山海”的网名。2006年9月的一天,“太行山海”在网上打桥牌,发现有一位网友的牌技十分蹩脚,蹩脚到别的网友都不和他打了,只有“太行山海”还在耐心地和她打。不久,“太行山海”就得知这位网友是湖北省石偃市的一名小学教师,因车祸造成高位截瘫,只能呆在家里,每天用电脑打发时光。她在网上告诉“太行山海”,她的女儿赵雪舟今年进入郧阳中学读高一,班里有一位叫张红的同学,学习十分刻苦,生活极其俭朴,每月只有80元钱的生活费,张红这个孩子几乎每天在半饥饿状态下学习。女儿赵雪舟回家询问父亲能否资助这位贫困的同学。可赵雪舟的父亲赵元国是林业局的一名职工,母亲因车祸高位截瘫后,只能呆在家里,家里勉强能承担起赵雪舟的学习费用,资助别的同学是没办法达到的。她在网上询问“太行山海”,能否帮助这位品学兼优的贫困生?“太行山海”马上回复愿意资助这位贫困生。
赵雪舟的父亲赵元国很快就将此事告诉郧阳中学副校长董丰均,“太行山海”很快就和董丰均副校长取得了联系。在电话里,董校长向“太行山海”讲述了张红同学的家庭经济状况,通过了解到的情况,“太行山海”询问董丰均副校长资助多少钱合适,董丰均副校长向“太行山海”介绍了学校资助的部分情况,于是“太行山海”开始资助这位贫困生,每年3000元,3年共计9000元。每年5月,不管工作有多忙,“太行山海”都要通过邮政汇款准时把3000元资助费打入湖北省石偃市郧阳中学办公室,直到张红三年高中毕业,所有的资助行动都是在电话里进行,“太行山海”从来没有和他们见过面。
得知自己资助的学生被湖北汽车工业学校录取,顺利升入高校深造,“太行山海”非常高兴,记者告诉他,郧阳市教育局和郧阳中学给他颁发了荣誉证书,他腼腆地说:“其实,我这样做,是受临汾人的感染,在临汾,我遇到的好人太多了。”(记者 黄俊英 刘晚)

来源:临汾日报

 

  【责任编辑: 李甲】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