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要生活化

2009-12-24 09:26:00 来源:临汾新闻网


一、导入的内容应贴近生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用猜迷的方式导入,既能使学生喜闻乐见,又能高度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增强他们的好奇心。
如《谁是最可爱的人》可以这样导入:今天,我让同学们猜一个谜语,这要考考大家的智力。
一天,我们办公室来了一个穿军装的年轻人,走到张老师面前有力地敬了一个军礼后说:“张老师,我来看您了。”张老师抬头一看似乎有些印象但又记不起他的名字。正迟疑间,旁边的一位老师想为难下他,问他的学生叫什么名字?张老师稍一沉思,笑着说:“还用说,他就是……”听后,他的学生和其他老师都会心地笑了。但张老师并没有说出他学生的真实姓名,同学们猜猜,张老师是如何称呼他的学生呢?学生各抒己见,举手回答。有预习的学生会答“最可爱的人”。对,张老师称呼他的学生为“新时期最可爱的人”,为什么这样称呼呢?通过学习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同学们可以找到答案。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马上调动起来了。
导入新课的方法还有很多,诸如悬念设置法、比较引入法、以旧带新等等,它没有固定的格式和方法,但不管采用哪种方法,都应力求省时;讲究知识性、趣味性、时代性、启发性。
    二、提问应站在学生的立场。
课堂教学中的提问,除了交流师生思想外,还在于教师恰当而巧妙地提出各种问题,诱导学生作答,引爆其思维火花,培养其创造思维的能力。因此,提问的恰当、巧妙就非讲究不可了。
所谓提问恰当,是指精心地把问题目标指向教学的关键处、思考的转折点、理解的难点和探究知识规律上。所谓提问巧妙,一方面是指要问在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的“热点”上,问在学生内心情感的“触发点”上,以迅速激发学生创造思维的火花;另一方面是指以灵活自如的提问方法创设情境,以高效地激发学生创造思维的潜能。
一次,我在本校听一位老师讲解《故乡》一文时,他的提问恰到其时,使我大受启发。
他先布置学生找出文中描写闰土肖像的句子,然后要求说明肖像描写的作用。看到学生心求通而不能通、口欲答却又说不出,这位老师设置了这样三个问题:①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相比,外貌有何变化?②从肖像描写中可看出闰土家境有何变化?③闰土的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由于提问适时,学生很快明白了“紫色的圆脸”变作“灰黄”,这是生活重负留下的印记,是闰土家境日渐艰难的形象反映。这种家境变化正反映了辛亥革命后十年间农民生活困苦的现实。
三、结尾联系实际生活,激发兴趣,加深巩固。
新《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要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而教师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对每个学生而言,他自己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是最重要的。
同时,我也清楚地意识到:一个理想的课堂应该听到学生的声音,尤其是不一样的声音。因此,我设计了“辩论赛”这个环节。我的目的是打破传统教学,完全解放学生。给学生一个时间,让他们自己去思考。
我在上《羚羊木雕》这堂课时,提出问题,学生分组讨论后回答,但说法不一。于是,我又组织进行了一场以“羚羊木雕是否应该要回来”为主题的辩论赛,双方同学都十分投入,非常精彩,学生们的见解令我吃惊,我被他们的激情深深地感染了。
生活是语文教学的源头活水,离开了生活,语文教学就成了无源之水。美国教育家华特所说:“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将生活引进语文课堂只是学生对语文感兴趣的一方面,另外,要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语文学习中,乐于汲取广泛的知识,提高自我的文学素养,才能使语文学习不再枯燥,从而达到教育教学的目的。(大宁县城关小学 景红红)

来源:临汾日报

 

  【责任编辑: 邱睿】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