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鲁品牌叫响全省

2009-10-22 08:19:00 来源:临汾新闻网


 这是继今年6月省关工委在我市召开“中华魂”读书活动现场会后,又在我市召开了浮山县东鲁农村关工委工作经验交流会。这既是对东鲁经验的肯定,更是对我市关工委工作的极大支持与促进。
 10月13日,来自全省各市的关工委主任及部分县(区)关工委主任陆续来到临汾宾馆报到。透过一张张容光焕发的脸,我们听到了兄弟市对我市关工委工作的由衷敬佩与赞赏。
 阳泉市关工委办公室主任冯素红说:“临汾的关工委工作就是搞得好,样样走在全省前列。举个例子来说,‘中华魂’读书教育活动普及面广、声势浩大、效果显著,光中华魂读本的订阅量就达到49万册,是我们阳泉的九倍多!”晋中市关工委常务副主任李其文一再说:“向临汾学习,临汾是全省乃至全国的典型,关工委组织机构健全,队伍作风过硬,工作手段创新有效,东鲁经验更是我们学习的样板。”



 临汾市关工委成立于1993年,2004年,原市委书记张国彦退下来后,又担任了市关工委主任。当时正值中央和国务院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凭着对党的一片忠诚,对祖国下一代健康成长的关切之心,凭着为国家培养更多有用人才的殷殷之意,老书记深感这一工作比当市委书记还要责任重大,于是,他带领全市关工委同志,开始了艰难的教育之旅。在认真学习中央文件精神的同时开展了大宣传、大调查、大总结活动。通过对全市17个县(市、区)五十多个乡镇和办事处近二百个行政村和八十多个中小学的调查研究,综合分析,他们得出结论,农村未成年人占全市未成年人的多数,因此,要把关工委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加快乡镇村关工委组织建设,动员全社会都来关心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在调查总结中,他们发现关工委工作搞得好的典型有二十七八个,但是浮山县东鲁村更具有代表性。东鲁村地处黄土丘陵区,有170户、673口人、1800亩旱垣地,这在面积占全市70%的山区县来说,具有代表性。从历史沿革来看,这个村在抗日战争时期出过两位区委书记、11名烈士,因纪念赵东 鲁烈士而被命名为“东鲁村”;在40年代有29名青年自愿参军奔赴战场,其中6人成为团师级干部,该村被誉为“堡垒村”;50年代社会主义革命时期,各项工作开展得很好,成为全县有名的“模范村”。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初,由于种种原因,部分年轻人偷盗抢劫、胡作非为,骚扰十里八乡,一次县公安局就刑拘了15名青年,成为“老档案村”。从80年代后期以来,尤其是1997年成立关工委后,该村加强了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村容村风逐渐发生变化,被省市县命名为“小康示范村”。他们作为农村关工委的典型,其经验对于推进全市农村关工委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典型意义。近几年来,省关工委主任武正国,常务副主任闫广洪、张正书、孙庚午等负责同志,先后四次到东鲁村考察指导工作。武正国主任还为东鲁关工委题词“南学东鲁村,北学刘官庄”,这是对该村干部群众极大的鞭策和鼓舞。

 二

 在经验交流会上,东鲁村党支部书记、关工委主任乔刚作了经验介绍。该村党支部和村委会在一度村里社会治安混乱、违法乱纪事件时有发生的沉痛教训中认识到,除了加强党支部、村委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带头作用外,要勤于向老一辈 请教。1997年9月,村里成立了关工委,乔刚亲任主任,老校长赵永贤任执行主任,组成了7人领导班子,建立了17人的“五老”队伍。在十多年的实践中,“两委”支持、关心关工委,为其创造一切有利条件,充分发挥“五老”的独特优势和作用;“五老”无私奉献,出了大力,立了大功。他们是“两委”的智囊团,是移风易俗的先行者,是活跃农村文化的带头人,是打击歪风邪气的排头兵,是党的方针政策的宣传员,是科学技术的推广员,是村事民事的咨询员,青年的帮教员、辅导员。他们不仅在教育青少年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在新农村建设中也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当日下午,代表们赴东鲁村,现场参观感受该村新农村建设的最新成果。他们亲赴一室(图书室)、三校(家长学校、法制学校、农技学校)、一园(烈士陵园)、两报(板报、墙报)。两展(书画展、东鲁村改革开放30年展)、一平台(夸媳妇、献孝心),现场感受到,关工委和“五老”不仅重言教更重身教。他们负责操办,组织全体村民大战月余,建成了容水1500立方米的花园式天池,解决了浇地、牲畜、施工用水问题;他们为了40户建设干净卫生节能的沼气,使每户每年节省开支600元;在新造沟坝地工程中,他们带头捐资5600元,并负责收料、质检工作,对青少年进行热爱农村建设家园的教育。他们采用三管齐下简便易行的方法,浅显易懂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青少年占领农村文化阵地,全村出现了家和人和和谐风正、勤劳致富蔚然成风、文化活动丰富多彩、生产发展生活美满的新气象。全村农民纯收入由1978年前的70多元猛增到4000多元,由吃不饱的苦寒型变为富裕型,家家有存款,户户建新房,固定电话百余户,户均手机一部。无三失(失学、失业、失足)青少年,三无(无赌博、无打架斗殴、无上访案件)村庄已实现。代表们感同身受,对东鲁村和谐富裕文明的村容村风赞不 绝口。
 在东鲁经验的传承下,临汾涌现出一批关心下一代的典型,洪洞县燕壁村2006年在学习东鲁经验中三年迈出三大步,建立了坚强有力领导班子、全村最好的活动阵地,有一支优秀干练的“五老”队伍,有了系统全面的宣传板面;浮山县张庄乡梁村关工委学习东鲁经验,狠抓四项建设,大力开展“讲政治、育新人,学科技、奔小康”活动,促进了村风转变,经济发展;浮山县柏村关工委虚心学习东鲁村经验,让“家庭书屋”传播知识,采用丰富多彩的活动熏陶人、教育人,为村民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受到群众称赞。
 东鲁村的精神像一粒种子,在全市各地农村生根发芽,结出了果实;东鲁村的经验像一面旗帜,引领着我市农村关工委工作向着更高的起点迈进!

 三

 省关工委主任武正国评价东鲁经验,认为该村领导班子坚强、“五老”作风过硬,实现了“建设大环境,实现全方位”(即参与新农村建设中,全方位关心下一代)的教育模式。具体总结为三个“三”:一是组织上的“三位一体”,即党支部为领导核心,村委会具体执行,关工委专抓关心下一代工作;二是职能上的“三足鼎立”,即关工委是党支部的参谋部和村委会别动队,青少年的贴心人;三是工作方式上的“三管齐下”,建立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联合教育网络,每个层面都发挥出应有作用,将青少年偏离核心价值观轨道的空间降至最低。这其中最精华的是职能上的“三足鼎立”,让关工委工作最大化地发挥出了作用。
 东鲁现场会在一天半之后终于落下帷幕。看看离会的“五老”们老当益壮、意气风发的精神风貌,我们有理由相信,东鲁经验会传遍全省乃至全国,结出更加丰硕的成果!

来源:临汾日报

 

  【责任编辑: 贾亮】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