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龙祠“空心田”

2010-03-31 09:24:00 来源:临汾新闻网


聪明的龙祠先民便利用这龙祠温泉,将耕地改造成了下空上实、泉水穿流其下的“空心田”。日前,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临汾普查小组在尧都区金殿镇龙祠村就发现了这种“空心田”遗存。3月24日,记者赶赴龙祠村,以期解开心中的种种好奇。
空心田究竟是何朝何人所创,至今已无从考证。不过,今年66岁的村民尉三记告诉我们,这种田又被叫做“韭地”,因专门种植韭韭而得名。尉三记上世纪60年代曾担任过村里生产队的队长,80年代后期还当过村支书,从他的讲述里,我们可以窥见它曾经有过的辉煌。
解放初期,龙祠村有200多亩空心田。在没有大棚之前,田里冬天靠泉水的温度能长出韭黄,这种韭黄早的元旦前就能上市,故而价格不菲。
“那时,龙祠的韭菜很有名气。”尉三记说,当时远销太原、曲沃、绛县、襄汾等地,“村里人都是挑着,或用牲口驼着韭菜、韭黄去卖,我父亲就常挑着到曲沃去。龙祠空心田出产的韭黄甚至一度远上京城成为清宫贡品。”空心田虽好,但造田田称是一项浩大工程。造田时需下挖五六十厘米深、宽一米二左右的土槽,尔后在沙石层上铺一层篮球大小的石头,其上用小些的石块 填缝,但不宜过于紧密,上层覆盖一层水草,草上再盖上一尺左右厚的黄土,造地才算完成。
每槽地,在地的两端有独立的方形进水口和出水口,两槽地之间有“土墙”间隔。进水口、出水口均设简易的闸门—— 一块砖。
浇地时,将进水口的闸门砖抽出,再把出水口堵上,让水从下往上洇,个把钟头,,槽地即可洇好,尔后调节进水口闸门砖,使进水量减小,同时抽出出水口的闸门砖,从而使水流大小适中,以便向上层土壤输送热量。这样浇出来的地,地层能保持松软,不像现在的水浇地,浇过后土层就变硬了。
由于担心水中的树叶、杂草等顺水流入石缝,阻塞水的循环,聪明的龙祠先民便上山采摘一种叫作“油轱辘”的植物,塞到进水口来当作滤网。
翻洗田下的石头费时费力,是空心田只种韭菜的原因之一。
龙祠的韭菜和现在大棚的韭菜不同,如果管护得好,种一次可以收10至15年,而管护稍差的则要三五年翻一次地,清洗土层下用以洇水的石头。尉三记曾经整理过自己的空心田,很费劲儿的,“每家至多只能管理半亩地,超过半亩就得雇人干活。”工程浩大、大棚技术推广,加上水流量的下降,上世纪80年代开始,龙祠村的这种空心田便逐渐减少了。
“如今优良的空心田更是少之又少,大多都变成了水浇地。”伫立地头,尉三记颇感失落,现在这些地已很难见到韭菜了,大多改种了大蒜、小麦、玉米等作物。
说话间,我们发现了一块不足一分地的韭菜地。“村里就剩下这一小块好些的空心田了,去年腊月,韭黄还没长出来,就被人定光了。”尉三记说,那和当年龙祠韭菜畅销的场景没有两样。(记者 孙宗林 王建武)

来源:临汾日报晚报版

 

  【责任编辑: 邱睿】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