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听到小朋友们在玩耍的时候吟唱这样的童谣,通过调查采访发现,孩子们口中少了阳光、纯洁的美丽童谣,对灰色童谣却能张口就来,许多家长对此颇为忧虑。
学生:不会唱会被同学取笑
问及这些“儿歌”的出处,同学们竟然争先恐后地告诉记者,大多数是听来的,也有自己从一些书籍、诗歌、广告词、歌曲里改的。调查发现,这些童谣和顺口溜由于内容吻合学生们的心理,多数又脱胎于经典诗词、歌曲,读起来朗朗上口,容易记忆,所以传播很快。
有学生甚至表示:“有时候对老师或学校有不满了,就编一个顺口溜传传,发泄发泄,心情 就好多了。”这些童谣内容并不积极,家长百思不解,但学生却“乐在其中”。记者询问了几位学生都表示:“很搞笑,我们的生活就是这个样子”、“不会这个就会被同学看扁,显得很老土!”在学生眼中,会念最新的童谣才代表自己不落伍、很时尚,这也成为同学们彼此认同的方式。
家长:期待“阳光”童谣唱响校园
“在我心中,老师最凶,晚上补课到九、十点钟;回到家里,老妈最凶,盯着作业从不放松;老妈走了,老爸最凶,天天把我骂得一窍不通;父母不在,老子最凶,拳打脚踢,发泄一通!才是真的真心英雄”。一位家长说,孩子目前正处于对社会的认知阶段,“另类童谣”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孩子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如果不加以引导,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极大的、不良的影响,希望那些经典的“阳光 儿歌”能够回到校园,让孩子们童年的记忆充满童真和童趣。
老师: 不能全怪孩子们
调查中发现,这些童谣中,搞怪类、发泄类内容居多,而且大都是一些发泄学习太苦的顺口溜,这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的真实生活。
临师附小的语文教师张老师说:“目前学生学习压力大、作业多,教育竞争极为激烈,所以有这么多反映学习生活的童谣、顺口溜问世,并且很受孩子们欢迎,还有一些拿同学开涮或对某同学的绰号肆意发挥的顺口溜,一些格调低下、充满暴力或黄色、迷信等内容的歌谣,则有恶搞之嫌,这类童谣往往会使学 生混淆是非观念。”解放路小学的徐老师说:“没有童谣便没有童年,童谣是少年儿童成长的需要,而优秀的童谣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文化养料,好的儿歌承载着优秀的文化和道德观念,能让孩子健康地成长,几乎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童谣。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过去朗朗上口的童谣容颜已老,而现在适合孩子们唱的童谣却非常少,由于优秀童谣稀缺,才导致孩子们自编的‘另类童谣’乘虚而入。所以‘灰色童谣’流行校园,不能全怪孩子们。”徐老师建议,作为家长和老师,则应正确对待,可以多和孩子进行沟通,及时了解他们的情绪和心理变化。作为学校,也应对孩子自编自唱童谣这一现象予以适当引导,鼓励孩子们多创作一些朗朗上口、生动有趣、内容健康、积极向上的童谣。(记者卫博)
来源:临汾日报
【责任编辑: 付基恒】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
上一篇: 尧都区教育局共建家长学校
下一篇: 侯马卫生局开展“医德医风”专项整顿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