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训互动,奠定教研
基础教师素质提升的重要途径是学习,为此该校通过推行“两个制度”、实施“三项工程”,促使教师从“适应型学习”进入更高层次的“创新型学习”,引领教师实现专业化发展。
(一)“两个措施”保学。一是推行每人确定一个教研课题、每周一篇教学反思、两周一篇教学叙事、每月一份优质教案、每学期讲一次公开课、每学期一篇教改论文的“六个一”制度,促使教师将学、教、研结合起来。二是挖掘整合研训资源。该校多次聘请教育局领导及专业人士对教师进行教育理论专题讲座,派出骨干教师参加市、县教学研讨会及校际交流,回来后对全体教师进行汇报交流,促进大家共同提高。
(二)“三项工程”促训。一是基础工程。学校通过实施“三项工程”来促进教师专业培训:即以教师基本功按内容分四个层面来训练落实。第一层面为职业基本功训练,全体教师打好以三字(毛笔字、钢笔字、粉笔字)、两话(画)(普通话、简笔画)、一语(英语)、一操作(电教媒体操作)为核心的职业基本功基础;第二层面为专业基本功训练,科任教师提高一标(把握课标)、一案(编写教案)、一课(上课辅导、作业设计与批改)的能力;第三层面为特色基本功训练,要求大部分教师形成个人特色和专长;第四层面为科研基本功训练,部分教师能独立承担教育科研课题,上好课题实验研究课。二是“帮扶工程”。给每位新调入的教师配备观念新、教法新、科研能力强的骨干教师作指导老师跟踪指导,直到新教师完全适应本校教学。三是“名师工程”,确定“名苗”,重点培养;评选“名师”,着意包装;“名师”展示,打造精品;宣传“名师”,示范引路;学习“名师”,促进发展。该校多名教师在县上组织的课堂教学“四级”赛讲中,荣获“教学能手”称号,成为校内名师。
立足实际,丰富校本教研活动
学校根据自身实际,准确选择校本教研的突破口,将常规教研与特色教研融合,通过集体备课、公开课研讨、课题研究、教学反思等形式丰富校本教研活动,有效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一)以常规教研活动为基础落实校本教研。
常规教研活动主要做到“三抓”:第一,抓好集体备课。以集体备课为载体,大胆改革,自主创设了“261实效备课模式”,集学、备、说、研、反思为一体,取得了良好效果。同时,实施“两条线”管理模式,常规管理与整体工作自查与互查相结合,对各项工作采用分等级计分的办法月结汇总,效果明显。
第二,抓好公开课研讨。每月由各高完小或初小提供一节研讨课,通过授课教师说课、同学科教师议课、分管领导评课的形式进行,较好地促进教师教育教学水平提高。第三抓好教学反思。学校教师人人具备教学反思笔记,反思既可以是对自己教学的反思,也可以是对他人授课的评议,反思让教师学会寻找自身差距,学习别人的长处,得以共同进步。
(二)以课题实验为依托推动校本教研。
在课题研究上,他们秉承问题即课题的理念,直指课堂教学实际,解决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针对学校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不佳的实际,在全校开展了中高段“三三阅读、自主感悟”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实验探究。“三三阅读”定位于两个课时。第一课时:一读,初读全文,读写生字;二读,读通读懂,理解词语;三读,自读课文,概述内容。第二课时:一读,快速阅读,找准重点;二读,潜心品读,感悟赏析;三读,回归整体,把握全文。虽每一读的中心要求比较明确,但在实际教学当中,教师可以根据自己对教材的钻研程度,灵活运用,完成“为什么读”和“怎样读”的教学任务。
(三)以校本课程开发为手段促进校本教研。
学校将课程开发作为校本教研的一条有效途径,成立校本课程管理、开发、审定小组,结合本地本校实际,通过大量走访座谈、实地调查、搜集资料,自主编写了以当地历史、风土人情为主要内容的校本教材——《快乐伴我行》。本学年,为了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又组织人力编写了校本教材《当国旗冉冉升起》。这两本书既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校本教材,也是落实校本教研的集中成果体现。(张英辉 安如水)
来源:临汾日报
【责任编辑: 付基恒】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
上一篇: 侯马教育科技局规范教育收费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