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风锣鼓响彻全国;
大槐树移民的故事传遍天下……平阳大地,自古人杰地灵,人才辈出,千百年来孕育了诸多蜚声中外的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优秀文化。可以说,展开临汾,你就可以找到中国的源头。在这片两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随便抓一把泥土,就能攥出孕育华夏五千年灿烂文明的汁液。这些文化遗产是唐尧子民历经风雨生生不息的薪火和民族精神与气质代代相传的纽带,是全人类的宝贵财富。
如何秉承传统,弘扬国粹,全面激发公众保护文化遗产、建设文化强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爱我临汾、树我形象、建我家乡”主题活动做出应有的贡献。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市县两级文化部门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申报、保护三个工作重点,在规划制定、制度建立、机构建设、资金投入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做了大量工作,使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不断取得突破。
2010年是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开创性的一年。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精神,在省文化厅、省保护中心、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党组的大力支持下,保护中心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积极完善普查、重点申报、分项保护、重点扶持的工作思路。在今年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示名录中,我市又有9项榜上有名,占到山西省第三批申报项目的近四分之一。目前,我市已有国家级项目17项,省级项目54项,市级项目72项,县级项目130项,成为名符其实的文化遗产大市。
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任江波介绍:自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开始以来,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在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党组的正确领导下,先后做了大量的普查和保护工作。一是迅速传达上级部门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文件和指令。举办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现场培训班,培养了我市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骨干。对全市影响较大的民间艺术资源进行全面摸底,征集了大量民间艺术珍品,举办了规模空前的“临汾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品展”。二是规划科学,重点扶持,创新发展,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这项长期性、复杂性、专业性强的工作,我市采取分清主次,抓龙头、搞试点,以点带面、以强扶弱。特别是对我市平阳木版年画、威风锣鼓、蒲州梆子、翼城花鼓、侯马皮影、浮山木偶、襄汾天塔狮舞、洪洞大槐树移民文化等重点项目,在加大扶植的基础上,创新发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特别是2009年,为切实做好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大普查活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在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领导精心安排、认真配合下,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导组织机构。并在3月份召开了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培训工作会议,培训会重点讲解了这次田野调查和网上录入的过程,为我市的普查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襄汾县汾城镇做试点实地普查,取得了预期目的。30多名研究生分布各县进行了详细普查。这次普查共收集信息一万多条,线索一万多条,普查数量位居全省第一。
任江波表示:通过普查让我们初步了解了临汾市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珍贵的文化遗产价值,这对我们如何抢救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打下坚实基础。我们也将抓住机遇、乘势而上,进一步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力度,积极构建科学有效的文化遗产保护体系,秉承传统、捍卫瑰宝、弘扬国粹,全面激发公众保护文化遗产、建设文化强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建设经济繁荣、社会和谐、民生殷实、环境优美的新临汾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记者 景文婷)
来源:临汾日报
【责任编辑: 李甲】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
上一篇: 我市选拔青少年艺术人才参加全国展评
下一篇: 市医保中心全面完成半年任务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