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学生动起来了
10月下旬,初冬的气息已弥漫在平阳大地。然而,记者随师大实验中学学研处高解主任在整个高中年级进行一天的轮回听课时,却发现这里到处是一片意气风发、热气腾腾的景象。整个教学楼的墙壁上、教室的黑板报上写满了学生励志的话语。如“课改大舞台,人人展风采”;“入室则静,入座则学”;“努力,一切皆有可能”等等,一看就出自师生之手,十分耐人寻味。随便进入一间教室,“我的课堂我做主”“自创自造、我超我越”,显示出师生对于新课改积极参与的热情。每个教室除了靠窗户的一面墙之外,其他三面墙壁都贴上黑板,共有九块,为小组交流展示使用。课桌围摆在一起,学生按照小组相对而坐。全体同学按好、较好、一般,分为9个学习小组,每组6至7人,分别选出3人以上作为9科课程的学习小组长,组织本组同学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交流展示。他们为自己的小组起了响亮的名字,如“劲五团”、“重案六组”、“神舟七组”等,显示出青春的激情。
在上午的展示课环节,所有的学生都被调动起来了。小组同学进行热烈的讨论,并自觉进行了一些分工,有的总结,有的在黑板上书写,有的进行补充。每个小组都有一位同学,毫不怯场地主动为全班同学讲解,声音响亮,讲话很条理。老师的讲台被“拆除”了,走在学生中间,适时对他们进行点拨,掌控课堂进度。在听辛晓英老师的历史课《美国联邦政权的建立》中,不但要求学生讲历史上美国联邦制政权建立的过程,而且要结合实际,谈谈中国为什么不能建立联邦制。几位同学踊跃回答,虽然在逻辑和语言表述上还有不够准确的地方,但可以看出他们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并形成了成熟的观点。学生讲出了正确的答案,全体同学鼓掌通过。
在下午的自主课上,根据学案目标,学生们安静地自主学习,认真自学,查找资料,教室里十分安静。据学研处的同志介绍,两个月来搞生本课堂取得初步成效,学生动起来了,基本习惯了自主、合作、交流这种学习方式,迈向了成功的第一步。
缘起:为学生的健康发展负责
说起为何推出生本课堂,师大实验中学校长晋军感慨地说,这么多年来,我们的高中教育始终面向优等生,课堂几乎只是为前20名有可能考上大学的同学在讲,甚至班级的座位也是按名次排的,大多数中等以下学生得不到关注。我的信箱里经常有学生发来的信息,抱怨他们受到的不公平待遇。同时,就目前高考来看,已经实现了从知识到能力的转化,要想提高教学质量,光靠死拧是不行的,必须另辟蹊径走出一条不同的路。师大实验中学作为省课改基地校、省级示范高中,也理应在课改方面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作为一名有良心的校长,我决心改变传统现状,一切教学行为必须对每个学生的主动健康发展负责。因此,我们经过长期考察、酝酿之后,于今年9月份推出了高中课改。
其实,为了确保高中课改成功,该校于去年5月份先在初中推行了与之相关的“体验式四环节”教学模式。初中生大多来自周边农村,学习习惯、语言表达能力差,但是实行一年多来,学生打闹和睡觉的问题解决了。他们敢于说话,敢于表达自己想法,和同学们团体合作交流能力有了明显提高。这个结果使校领导深受鼓舞,晋校长萌发了这样的想法,这种小组合作交流的模式高中敢不敢搞?
对于这个问题,校领导班子首先认真分析了搞课改的一些基础条件:初中有搞得比较成熟的模式,目前已初见效果;几年来学校持续开展的自信心教育、习惯养成教育,让学生整体素质有了很大改观,为课改奠定了基础。大家一致认为:为了学生们的终生全面健康发展,为了实施素质教育,整个领导团队要敢于自我加压,敢于自我突破。实施新课改,势在必行!
发动:自下而上的改变
搞课改,老师是关键。没有老师的主动发展,就没有学生的主动发展。要让老师主动放弃旧有的教学方式,就要让他们切身感受到新教法的好,产生改变的想法。
早在今年上半年,学校就组织教学骨干到山东东庐中学、杜郎口中学参观学习,带回了这些学校的先进做法。尤其是今年5月份,全体教师到新绛中学、晋城泽州一中现场观摩这两所学校的小组学习模式,教师们很受震动。回来后,大家结合本校的实际,纷纷把学习心得交上来了。结果显示,绝大部分老师认可这种课堂。
7月下旬,全校老师在襄汾丁陶大酒店进行了为期5天的封闭式学习研讨,研究制订高中课改方案。他们以备课组为单位进行了热烈的讨论,达成了以下的共识:不拘泥于当下的成绩,要把教学过程做足做出质量。大家把这种适用于本校的新课堂定名为生本课堂,具体模式为“学悟展验双螺旋”学习模式。
最重要的是,课改是“全校性”的,连高三也不例外。他们要颠覆传统的课堂!
老师的“关”过了,学生怎样发动呢?开学之初,学校召开了全校学生大会、家长会,各个班级又召开了班会,把这次课改的目的、做法告知家长和学生。
老师们起初不适应,几位副校长便带头上示范课。渐渐地,思维活跃、敢于创新的年轻老师先“下河”了,在课堂展示这一关,学生们已习惯了听老师讲课,现在让他们来讲,感觉放不开。班主任首先对组长进行培训,组长再对小组成员进行培训。一天、两天、三天,从小组长开始,组员们一个个轮着上去给同学们讲课,胆量越来越大,讲得也越来越好。为了找到问题的最佳答案,为了当好小老师,小组的同学们必须交流、合作、探究,首先是同桌2人讨论,然后过渡到4人讨论,然后是8人,不懂就上交。学生们分工、配合得越来越默契,令人欣喜的局面正在发生,这种学习面向全体学生,促进了全体学生学习和动手能力的提高。为了配合课改,每个班级都推出了优秀展示小组和优秀展示之星等活动,鼓励学生敢于表现和超越自己。
过程:注重学生的思维发展
课改的整个过程,是经过全体老师们讨论论证的。
学校出台了厚厚的一本《生本工程课改材料》,定名为“学悟展验双螺旋发展”学习模式教师手册。所谓“学悟展验”四环节,“学”就是学生以学案引导贯穿学习全过程,是学生学习的依据;“悟”学生自主学习,感悟领会,质疑解疑,是整个课堂学习模式推进的关键;“展”是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展示,生帮生,生教生,展示自我,提升自信,促进发展,是整个课堂推进的核心;“验”指知识的练习、检测、巩固、提高、践行,是目标达成度的检验,是课堂学习的升华。
双螺旋发展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指在大课堂中生生相互帮助,相互影响,共同提高;师生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二是指学生学习的四个环节是不断推进、不断深入的过程,学生学习的过程是知识增长、能力提升的螺旋式发展过程。这两个过程是相辅相成的。
学校每天按9节课安排,上午5节课全部安排为展示课,下午4节课、晚上3个自习全部安排为自主课。在空间的变革上,设立学生自主学习资料室、开放实验室,延伸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保障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强化集体备课,学案设计知识要问题化,问题要整体化和层次化。
与此相应,教导处改名学务处,教科处改名学研处,政教处改名学导处,教室改名学室,名字由“教”到“学”的改变表明观念发生了根本变化。
在生本课堂材料上,记者看到了这样的一段话:“不拘泥于学生成绩的外在量化而是注重学生思维和发展的过程,建好学生发展档案,注重过程性评价、注重发展性评价。”
经过一段时间的磨砺,师生们已经“渐入佳境”。教语文的席老师切身感受到这种学习方式好。以前的课堂教师一味地灌输,学生们死气沉沉,毫无生气;现在学生们做主,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思维和热情。即使老师不在,有课代表主持,小组长组织,学生们照样做得很好。有一次,席老师又故意用以前的老方式给同学们上课,她不停地讲,结果有的学生又像以前一样打起了盹儿。她深刻认识到,老师唱独角戏,学生没有参与、没有体验,这样的课堂没有出路。席老师说:“学会放手,学生常会给你意想不到的惊喜。”学生们则说:“课堂释放了我们的热情,增进了师生、同学之间的友谊,感觉学习比以前开心了。我们希望这样的学习方式和氛围能延续下去。”
在借鉴杜郎口经验的基础上,该校“学悟展验和双螺旋发展”不只是简单名词,而全部演化为教师和学生真实的教学实践活动,充实了课堂教学内涵,并关注到解决学生求知欲和表现欲以及自主学习与教师指导之间的关系,从而形成了感动人心的学习状态。
记者 郭璞 文/图
【采访后记】
窃以为,不外乎以下几个原因:一是摆正一个问题,究竟是要过程还是要升学率?本来这是一个统一的问题,但许多学校摆正不了这个问题,认为这是一对矛盾,或者说一段时期内是一对矛盾,因此,改革起来就会瞻前顾后、畏首畏尾,气力不足。对此,师大实验中学就在生本材料中明确把“暂时不把成绩的提升作为衡量课改成败的关键”。就这一点来说,就需要敢为天下先的胆识和勇气。二是有没有改革的坚定意志。曾记得中国教育报有篇文章《改革没有回头路》,文中说“必须把教育的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结合起来,才是真正的对孩子、对家长、对国家负责”。改革之初,总会碰到老师阻碍不适应、学生放不开跟不上的窘境,进而在一段时间内影响到教学成绩。如果就此轻易放弃这种课改模式,显然是不应该的。一切改革的过程本就是渐进的、曲折的、甚至是充满非议的过程,当旧的平衡打破的时候,没有经历阵痛就不会有进步,就不会建立新的平衡。学习杜郎口,不只是学习模式、学习步骤,更应该学习思想、学习精神,关注改革的过程。三是推进过程中教师能否积极主动地参与。与许多学校搞行政推进有所不同,该校实行的自下而上的推进,其目的就是通过教师亲自观摩外地的先进课堂,心有所动;再通过全体讨论,拿出课改方案,使教师自觉成为教改的主体,实现“让我改”到“我要改”的观念转变,把课改内化成自觉行为。四是能否用研究性的态度逐步推进。抓课改不需要行政性的校长,而是要用学术性的校长来推进。改革的过程中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困惑,不能简单粗暴地强推强进,而是要通过科研的方式不断去解决去完善,为下一步发展提供经验和借鉴。
颠覆性的课堂、成功的课改,需要的是胆识、魄力,更需要理性的践行和坚持。
记者 郭璞
来源:临汾日报
【责任编辑: 刘静】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