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十一五”期间,是吉县文化产业高速发展的关键时期,该县立足新起点,抓住新机遇,积极推进“改变文化、影响吉县”的战略方针,以打造“乡镇文化站建设工程”、“农民书屋覆盖工程”、“文化遗产保护工程”为依托,全面推进文化产业建设,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得到长足发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迈出了可喜的步伐。呈现出四大亮点:
亮点一: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十一五”期间,吉县文化建设在挖掘、整合民间艺术资源上下工夫,推出民间艺术精品,打造具有特色的文化品牌。该县将目标锁定在吉县原生态非物质文化遗产“壶口唢呐”上,首先进行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并通过资质评定出一支民间艺术表演队伍。这支队伍2009年南下湖南卫视与“快乐女生”联袂、北上龙城太原走进“央视激情广场”,2010年又抓机遇、改基因,于5月19日在上海世博会山西周活动中大展雄姿;9月份,在中国(山西)黄河壶口文化旅游节开幕式上,又作为文化旅游节的主要力量超常发挥;11月份,吉县唢呐参加了中国农产品博览会,为吉县苹果的宣传推介壮威助阵,吉县实现了“把唢呐打造成继壶口和苹果之后吉县递给世界的第三张名片”的梦想。
亮点二:惠民工程稳步推进。“十一五”期间,吉县文广新局不仅策划、组织、实施了多次春节群众文化系列活动,而且组织图书工作者开展进校园、进学校、进机关的“三进”活动,为15个村建起了价值30余万元的“农民书屋”;为社区文化的发起者九九爱乐坊原创节目提供纸张印刷等支持;为回宫等村提供文化经费3万余元。该县各项惠民工程稳步推进,有效缓解了人民群众特别是农村居民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等实际问题。
亮点三:基础建设长足发展。“十一五”期间,吉县文广新局积极争项目、引资金,为六个乡镇争得120万元的文化站建设经费,并为东城、文城两个乡镇争得20万元的设备购置经费,明显扭转了该县文化站建设被动的局面。他们克服重重困难,迎难而上,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将机关闲置空房8间改造成为声、光、电一体的高标准展厅,为书画爱好者提供了展现的舞台。添补了该县没有展厅的空白。并作为全市唯一的“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展厅”、农耕文化、历史文化等内容,引起省市专家和各级领导的浓厚兴趣,省文化厅厅长赵晋蓉亲临展厅进行指导,并拨付建设专款10余万元。同时实现了广播电视城乡联网、图书大楼全面竣工的建设目标。另外,积极筹备《吉县民俗》、《吉县窑楦》、《吉县神韵》的出书工作,已经整理出文字稿5万余字。
亮点四:市场管理重拳出击。“十一五”期间,吉县文广新局把“能否遏制住未成年人上网问题”作为文化市场管理工作重中之重,他们采取一系列强硬措施,打击网吧的违规行为。一是成立网吧协会,制定《吉县网吧监管办法》、《吉县网吧协会章程》,架起政府与网吧经营户之间的桥梁;二是开展以签名和演讲活动为形式的未成年人教育活动;三是安装了《阳光骑士》监督软件,确保吉县每台网吧终端都在省市稽查部门的严密监控之下,并与公安户籍部门联手,给所有网吧全部安装了身份证上网识别器,十分有效地遏制了未成年人上网的顽疾。(通讯员 刘京健)
【责任编辑: 付基恒】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
上一篇: 《尧都文史》第十六辑首发
下一篇: 好老师心理教育中心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