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第十人民医院系列报道之一

2011-04-09 08:34:00 来源:临汾新闻网

编者按 在新的时期,艰苦奋斗、自力更生还要不要?市第十人民医院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做出了响亮的回答。他们面对困境,没有“等、靠、要”,更没有怨天尤人,而是依靠自己的力量奋力解决困难,大胆改革创新,让市第十医院在短时间内改变了面貌,焕发出勃勃生机,为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

市第十人民医院的前身是侯马北铁路医院,是1994年为国家铁路重点建设项目——“侯月侯西线”所配套建设的一所线路级医院。2005年按照国家铁路改革要求,该医院被整体移交至临汾市政府。由于多方面原因,与铁路脱钩后的市第十医院经营状况日趋惨淡,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每况愈下。
2009年12月,原任临汾铁路医院副院长的边建国临危受命为市第十人民医院负责人。面对困境,他在任命会上向全院职工立下“军令状”:“身先士卒,廉洁自律”“半年变面貌,一年见成效,在社会上树立起市 第十医院的品牌。否则,我辞职走人。”边建国斩钉截铁的话语让全院职工在迷茫中看到了希望。可是,要真正兑现承诺谈何容易。因为摆在他面前的是一个破烂不堪的摊子:杂草丛生、环境脏乱、门可罗雀、人心涣散、人才流失、设备陈旧、管理混乱、病源匮乏……就连唯一的铁路医保定点医院的资格都将面临被取消,医院各项工作近乎陷入瘫痪的境地。
医院院内垃圾如山,需要收拾;病房破旧不堪,需要修缮;设施设备损坏,需要维修或更换……要让医院各项工作步入正常轨道,所需要的费用不是一个小数目。政府每年固定下拨的100多万元经费只勉强维持员工40%的工资,医院日常运转费用都困难。没有钱怎么办?领导班子研究后毅然决定:学习右玉精神,发动全院干部职工走自力更生的道路,靠自己求生存、求发展!在医院大大小小的会议上,边建国不止一次地启发教育大家说:“必须认清形势,转变过去在属铁路管时的‘铁饭碗’为现在的‘泥饭碗’思想,靠自己的双脚走出一条自我生存发展的路子来。”
医院领导班子一行决定,先从解决突出的四个问题入手:解决职工和病人吃饭问题、病人取暖问题、厕所臭味扑鼻问题和医院总体环境“脏、乱、差”问题。
——改造食堂,拆墙,挖排水沟,吊顶,粉刷墙壁……
——铲除杂草,清扫垃圾,清运就足足拉了农用车100多车;
——打掉旧便池,拆掉旧下水管和上水管;
——为解决暖气管路多年堵塞不通问题,他们爬进恶臭扑鼻、只有半人高的地沟,找问题、换管道。
紧接着,全院干部职工又陆续改造了门诊大厅、放射科、手术室、中医科、康复治疗室、会议室等几十处医疗场地。一年里,他们几乎天天都在劳动和忙碌中。边建国和院党委书记张政林不仅是行动的策划和指挥者,更是参与者:院长吊天花板、书记当泥瓦工、主任拉运石料、大夫成了木匠、护士拔草拖地……每个人都积极地参加义务劳动,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默默地为医院建设贡献着力量。在一次劳动中,边建国不慎被电刨子划伤了手指,顿时血流如注,指甲没了,骨头都露了出来,钻心的疼痛让他难以忍受,但他经过简单包扎后依旧接着干活。夜晚疼痛让他难以入睡,他就起来找活干,一直干到天亮。模范的作用是巨大的,看到院长、书记忘我地参加劳动,医院上下从班子成员、科室主任、普通职工到门卫老大爷也都纷纷加入到劳动中。经过大家数月的辛勤劳动,医院大门、门诊楼梯、急诊、放射科、手术室、康复治疗室、会议室、供暖设施、上下水系统、厕所等都完成了修缮、改造或扩建。据不完全测算,义务劳动为医院节省了40余万元。
艰苦奋斗使医院面貌有了初步改观,但院班子丝毫没有感到轻松。他们深知,人的因素是医院成败的决定性因素,只有彻底转变员工观念,医院发展才有希望。为此,在医院经费极为紧张的情况下,医院专门抽出资金组织员工赴大寨、西柏坡参观学习,让员工接受艰苦创业的革命传统教育,使每个人的心灵受到震撼、产生共鸣。
还多次组织员工认真学习右玉精神和全国卫生系统的先进典型——高州医院经验,激发起大家的满腔热情,使大家形成共识——只要依靠自力更生,医院面貌一定能够改变,个人理想也才能实现。经过教育和参观学习,全院上下统一了思想,凝聚了人心,全院干部职工纷纷拿出了十足的勇气和干劲,上下齐心,积极拼搏,全力投入到医院建设中。
经过大家的辛勤努力,在很短的时间里,市第十医院干部职工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为医院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责任编辑: 贾亮】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