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县校外活动中心的老师正在带领学生开展活动。 王斌 摄
小县大作为:“十一五”初到2009年,从3亿元到10.05亿元,财政收入一路飙升,人均位居全省第二,是“十一五”时期全市唯一被省委、省政府表彰的经济社会发展先进县。
小县大手笔:千年牡丹天下第一,相如故里名传千古,古县是临汾市唯一的国家卫生县城,在全省率先实现社会保险全覆盖;尤其是教育事业发展迅猛,在全省率先实现12年免费教育;在投资亿元的城镇寄宿制学校建成后,率先实现城乡教育资源公平化,在古县,最漂亮的建筑是学校,百姓感到最为实惠的是子女上学。
在前不久的第27个教师节上,该县力度空前,百万过节,千万惠师。县上一次拿出130万元,重奖了8位名校长、31位名师、15位名班主任、74位优秀教育工作者。财政年支出1000万元,兑现3件实事,一是提高义务教育学校绩效工资总量;二是对非义务教育学校实行绩效工资制度;三是落实特岗教师待遇。这些仅仅是该县委、县政府尊师重教的一个缩影。
教育是最大的民生
近年来,该县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工作,把教育当做最大的民生,围绕创建人民满意教育,加大投入力度,优化资源配置,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全县教育事业得到了显著的发展。
一是以德才兼备为标准,教师队伍逐步趋于合理化、专业化。五年来全县共招聘各类教师389名,教师队伍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明显优化。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大力开展教学科研活动,同时,注重与省内外优秀学校结对联谊,组织培训教师9000余人次,教师素质得到明显提升。涌现出省级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140余人。
二是以教育投入为保障,教育办学条件得到新提升。五年来,全县累计投资近3亿元,共新建、改扩建中小学校舍11.2万平方米,撤并整合学校164所,投资1亿元新建古县一中,投资700万元新建城镇幼儿园,投资1.5亿元的新建古县城镇寄宿制学校10个单体全部完工,投资1000余万元的职教中心公寓楼和餐厅全部竣工,投资800万元的古县二中学生公寓楼和餐厅竣工,城乡办学条件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基本消除了危旧校舍,为新一轮学校布局调整提供了坚实的硬件支撑。
三是以育人成才为根本,教育教学质量实现新跨越。高中教育质量继续保持良好的上升趋势,今年高考达线127人,实现了连续5年的增长态势;中考稳中有升,义务教育阶段巩固率、合格率大幅提高,全面启动了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教育教学质量走在全市山区县前列。
四是以全民重教为导向,全社会倾力支持教育。深入实施“三名战略”,五年来县政府累计拿出320万元,对优秀教师进行表彰奖励,全面落实绩效工资和班主任津贴,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全面增强。鼓励民营企业家投资办学、投资兴学,五年来吸收社会资金2000万元用于学校建设,并设立了爱元教育基金、王敏生奖学金等,用于资助高考、中考优秀学生。
全面落实各项贫困生救助政策,全社会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已经形成。同时,在实现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投资540万元对高中、职业高中的学生实现了学杂费、课本费、寄宿生住宿费全部免除。可以说,这五年是古县教育史上投入最多、改善办学条件最快、教育成果最好的时期,古县的教育充满了更大的希望。
把教育纳入转型跨越、领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来抓
古县被确定为临汾地区“十二五”发展第一方阵的排头兵,这对古县的转型跨越、领先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实现这个目标,县委、县政府确定了“工业新型化、农业产业化、城镇特色化、文化旅游品牌化”的四大战略和“富裕古县、优美古县、文明古县”的宏伟目标,这一切,需要人才做支撑,需要教育来打基础、蓄后劲。归根到底是要重视和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教育要为转型跨越、领先发展提供精神动力,要为优化发展环境、推动社会文明进步注入新的血液。
教育是一个地区的名片,是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从2006年春季起,古县率先落实义务教育阶段“五免两补”,到2009年,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所需的费用全部由政府“买单”,并向所有寄宿生发放生活补助,真正实现了义务教育阶段“零收费”……五年之间,古县县委、县政府高瞻远瞩的谋划,大办教育的信心、决心和合理决策得到全县人民的交口称赞。
义务教育从当初的“五免两补”到现在的全免费教育只是古县教育发展的一个“点”。
“十一五”期间,古县教育迎来了一个发展的春天,从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到高中、职业教育,全县教育结构更趋于合理,规模布局得到提升和完善。截至目前,全县现有中小学45所,其中普通高中1所,职业高中1所,初中8所(包括1所民办初中),小学35所,在校生17305人。幼儿园8所,就读幼儿2000余名。同时,深入实施素质教育,严格按照国家课程标准开足开全课程,2008年又新开设了安全教育课和环保教育课。
教育教学质量持续攀升,五年迈出五大步,年年都有新收获,位居全市山区县前列。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首先就是要打造一支人民满意的教师队伍。教师是教育发展的主导因素,要时刻有一种紧迫感、危机感,善于运用网络等现代媒体和手段,积极主动地吸取新信息、新知识、新理论,不断充实和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真正成为一支善学、善思、善教的博学之师。
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就是要办优质的教育。
通过抓管理、抓质量、抓名师名校长的培养力度,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做强基础教育,办活职业教育和学前教育,扶持民办教育,真正使古县涌现出一批在全市、全省叫得响的品牌教师、品牌校长、品牌学校,打造古县教育品牌。
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就是要办公平的教育。
优先发展教育,加快全县教育事业发展。古县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每一步,都凝聚了全县人民的意志和力量,体现了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关怀。2006年至2010年,古县县委、县政府先后出台了《实现整体均衡发展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关于加快全县教育事业发展的决定》、《关于进一步推进教育事业均衡发展的决定》等文件,并且在2007年提出了“优先发展、强势推动、科学整合、均衡资源”的办学理念,加大教育投入,合理调整学校布局,彻底消除复式教学点,2012年实现高中、初中全部进县城的办学目标。5年全县学校建设总投资3.36亿元,相当于建县以来前35年总和的2倍,主要实施了危房改造工程、教育千万元工程和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等教育重点工程,新建学校8所,改扩建学校66所,新建和改扩建校舍面积111689平方米,全县中心小学以上全部实现了楼房化,教学点全部实现了混凝土化。学校由原来的226所减少到现在62所,学校布局逐渐合理,一批具有现代气息、功能齐全、设施精良的农村寄宿制学校应运而生。2010年,古县县委、县政府对教育布局调整做出了一项战略决策,投资近1个亿启动兴建古县城镇寄宿制学校工程,该工程占地155.3亩,建筑面积55617平方米,绿化面积4.3万平方米,规划教学规模22轨66个教学班,可容纳2970名学生。学校建成后,全县将乡镇初中全部撤并,与县二中均衡招生,实行全封闭管理,实现初高中全部进县城的办学目标。
古县在大办教育的过程中,牢固树立质量意识,从政府到教育行政部门始终把质量作为抓教育的核心内容。一是通过制定《古县中小学校常规管理制度汇编》等文件进行制度上的规范,同时以科学规范管理谋求质量,对全县整体到学校到教师个人建立了较为完整的管理体系。二是建立激励机制。深入开展了以“名校长、名师、名班主任”为主题的教育管理年活动,同时补充完善了《古县“三考”奖励办法》,涌现出一批学有专长、德艺双馨、治学严谨、管理有方的名校长、名师和名班主任。连续3年拿出100万元重奖优秀教育工作者。三是提升队伍素质。县财政优先拨付教师工资,政策性补贴全部兑现,提高了临时工工资,并执行养老、医疗、工伤和失业四大保险。2009年落实了绩效工资,在绩效工资之外,县财政出资将中小学班主任津贴分别提高到100—200元,并且作为一项特殊政策固定下来长期执行。建立教师队伍逐年补充制度,5年补充教师360人,2009年面向全国公开招聘教师79名,县委书记李菲,县委副书记、县长加天山,教育局局长赵贤义亲赴太原、临汾等地参加招聘会,招揽优秀教师,吸引了吉林、河南、陕西等地的一批优秀大学毕业生来古县从事教育工作,全部入编。
全县每年拨付教师培训经费80万元,实行教师全员培训,5年利用寒暑期举办培训班30余期,累计培训教师8000余人次。四是科研兴教提质量。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邀请现代教育研究所长陈峰教授等国家、省、市知名专家和名师对中小学教师进行培训;先后派校长、教研员和骨干教师800余人次参加省、市级培训,积极开展新课程改革实验并搞试点,县二中创建了“三环节”教学模式,城镇小学和城北小学开展“生本教育”实验。目前,全县形成了“以学定教、学案导学”理念下的多种模式。
今日古县,孩子们已经摆脱外出求学的苦恼,在家门口就能感受到优质教育的温暖,他们就是古县的未来与希望。(刘广亮 栗军 彭慧凯)
【责任编辑: 付基恒】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
上一篇: 乡宁县青年歌手大赛开唱
下一篇: 浮山三晋文化研究成果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