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读华章

2011-09-24 09:52:00 来源:临汾新闻网

樊清平


王民安是省作家协会会员,多年来在农业战线工作。退休后参加临汾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市社会扶贫基金会、市老区建设促进会、市老龄人才开发协会等社团组织,工作热情很高,创作激情不减。《为时代而歌》选入作者坚持业余创作二三十年来的散文、诗歌、曲艺、戏剧、评论一百多篇(首)。作品热情讴歌党的丰功伟绩和各条战线的模范人物、鞭挞社会不正之风。感情充沛,笔意纵横,文辞隽永,语言流畅。
“谨以此书献给中国共产党九十华诞”,是民安为自己作品扉页上写下的题记。他已有30多年党龄,开篇的散文诗《沧桑巨变》抒发了一位老党员对党的一片深情厚谊:
“方圆九州,泱泱大国。五千年历史文化浩如烟海,瀚似江河。英雄的中华儿女,用勤劳和智慧缔造了强汉盛唐,领世界风骚几千年,何等风光!业绩永载中华史册。长城内外,大江南北,昂首吟唱同一首歌——《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这是他的心声,也是我们共同的心声。
作者是个热爱生活的人,他的《散文篇》丰富多彩;
作者是个充满激情的人,他的《诗歌篇》激情洋溢;
作者是个坚持正义的人,他的《评论篇》一针见血;
作者是个多才多艺的人,他的《曲艺戏剧篇》诙谐有趣。
翻开他的文集,一股春风扑面而来。让我们且读且品,且看且议。下乡,是我们党的好传统,也是很多干部的“必修课”。作者的《下乡轶事》生动地再现了六七十年代干部与老百姓“同吃同住同劳动的难忘场面”。他这样写道:
“下乡在我人生的舞台上是一个不可或缺且颇有意义的节目。我估算了一下,40年的工作历程,至少有五分之一的时间是在乡下度过的。
上世纪60年代初,我从运城农校毕业后分配到吕梁山区一个县,放下行李不几天就到离县城不远的一个生产大队蹲点搞农技业务,一蹲就是好几年”。“后来从事农业文秘工作,经常随同县上官员到乡下去”,下乡更成了他的家常便饭。
那时下乡,往往得“挤为数不多的公共汽车,误了大轿车得挤大卡车,数九寒天,即便穿上棉大衣还是冻得人直流青鼻涕。有时遇到雨雪天,山高路滑,客运班车停开,但因公务紧只得踏着泥泞步行数十里下乡或返城”。这也是我们很多干部的共同经历。
作者笔下的下乡生活,令人回味无穷:“下乡干部严格执行与贫下中农同吃同住同劳动的所谓‘三同’。吃派饭一天交1斤2两粮票3毛钱,群众往往拒收吃派饭的钱和粮票,推来推去的,我们只得趁主人不注意时悄悄放在不显眼的地方”。那时的干群关系特别融洽。
“长期下乡蹲点者都自带行李,村干部或单独给我们安排住处,或同老百姓同住一个窑洞”。最近,省领导自带行李下乡,被媒体广为报道,这个好传统又回来了。
当年,“下乡干部除完成日常工作任务外,白天一般都要同社员一起上工干活,忙时还同社员在田间地头吃饭、啃干粮。农村活计多,四季忙不闲,春种夏收秋管,冬季农田建设,出圈、担粪、撒粪、播种、间苗、锄地、割麦、碾场、巡逻……苦活、重活、脏活基本上都干过”。活生生道出了下乡干部的酸甜苦辣。
“白天劳动,夜晚开会。工作队的驻地便是当然的会场。山村居住分散,加之有些农户收工迟晚饭迟,开会等人时间长,开起会常常要到晚上10点钟以后,散会后,把炕头、窗台、地上的烟头、烟灰打扫干净已是夜半时分。次日清晨,仍坚持早点起床,不敢睡懒觉……”这就是下乡的真实写照。
不止是那时“不敢睡懒觉”,民安一生勤勉,从不“睡懒觉”。虽已年届七旬,仍精神矍铄,笔耕不辍。他一生谦谨,从不浮躁,为人诚实,生活朴素,但他人生有目标,活的很自在。文集中的散文《过去的社戏》、《上大灶的日子》、《古县牡丹》、《话说文房四宝》及许多书评等,都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给我们以很多启迪与教益。他还是个多面手,唱得一嗓子好眉户、好歌曲。快板《改革开放话平阳》、天津快板《汾西一片新面貌》、鼓词《老父证儿包二奶》、小戏《期盼》就是他“艺术细胞”的升华。
作者文章写得好,诗也写得好。《临汾是个好地方》就是他为“爱我临汾、树我形象、建我家乡”活动而写的新作。
“临汾是中国的最源头,丁村人是炎黄子孙的好先祖。仓颉造字,尧王让贤,侯马的晋国文化传五洲”。
四句诗就道出了临汾的悠久历史;
“洪洞的大槐树,国内外华人祭先祖。广胜寺的琉璃塔,造型优美插入云里头。世界第一的黄色瀑布在壶口,小西天的悬塑艺术华夏第一流”。
寥寥几笔,画出了临汾的美丽景色;
接着是临汾版的《夸土产》:“临汾的名优品牌贯三晋,平阳的土特产品销五洲。永和的红枣个大核小味道甜,吉县的壶口牌富士苹果出了口。隰县的金梨销路广,古县、汾西的核桃皮薄果肉厚。乡宁、霍州的花馍名气大,喝了曲沃的羊汤满嘴都流油”。
读到此,人们几乎要“垂涎欲滴”了!
“平阳的历史文化积淀颇深厚,河汾民歌广为流传誉神州。浮山的剪纸艺术打入世博会,木偶戏吸引着男女和老幼。蒲剧、眉户、碗碗腔……大小‘梅花’名扬华夏竞风流”。
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精美的艺术,香甜的美食,临汾就是这样一个好地方,这就是作者笔下可爱的临汾!他写的《题“岁寒三友”》也很有新意,以简洁的语言,深刻的寓意,刻画了松竹梅的高风亮节、君子风范——
他写松,重在写松树的铮铮铁骨:“巍巍英姿人敬仰,铮铮铁骨傲风霜。青山易老尔不老,愿为丰碑做屏障”。
他写竹,重在画竹的虚心劲节:“挺拔向上贵坚贞,虚心劲节性从容。粉身碎骨孝人类,安之若素色不更”。
他写梅,重在唱梅的勇斗群芳:“数九隆冬绽笑容,敢与群芳争雌雄。一枝梅花香万里,羞得迎春花绯红”。
松竹梅自古以来就是国人崇尚的典范,文人讴歌的主题,作者写出了真谛,写出了感悟,告诫人们:做人,当似岁寒“三友”;交友,当交岁寒“三友”。
正源于此,作者敢于在文章中直面现实,针砭时弊,扬善抑恶,讴歌正义。我们的时代需要这样的作家,我们的社会需要这样的作品。
他的散文诗《心灯》充满了哲理与教益:
“一颗心就是一盏灯,一盏灯就是一个小小的火种,点亮你的爱心,点燃他的真情,心心相照,心心相映,亿万盏灯就能把世界照的幸福安宁”。
“一颗心就是一盏灯,一盏灯就是一颗闪闪的红星,让黯淡的复燃,让窒息的回生,心心共暖,心心共鸣,亿万盏灯就能把人类照的和谐太平”。
“一颗心就是一盏灯,一盏灯就要放射一束光明,不求施舍回报,不图利禄功名,心心相印,心心相通,亿万盏灯就能把全球照的红彤彤”。
足见作者的高雅情操、宽阔胸怀。以一颗友爱之心去拥抱生活,以一颗热诚之心投入工作,以一颗真诚之心融入创作,这就是作者的人品、作品。
大家都点亮自己心中这盏灯,可爱的临汾就会更和谐。大家都点亮自己心中这盏灯,我们的世界就会更光明。
综上所述,作者是一个热爱生活、热爱事业、热爱写作的人,他与时代同行,为时代高歌,写下了一篇篇佳作。《为时代而歌》凝聚了他的才智,凝聚了他的心血,可赞可叹,可喜可贺。祝愿民安同志老当益壮,笔耕不辍,写出更多的好作品!

  【责任编辑: 李甲】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